六月,中國汽車行業的火藥味隨著氣溫一同攀升,一場由頭部車企引領的“賬期革命”正悄然改變著行業的游戲規則。
這場革命的導火索,是廣汽、一汽、東風及賽力斯等車企率先宣布,將供應商的賬期縮短至不超過60天。隨后,吉利、長安迅速跟進,比亞迪也在凌晨時分發布聲明,承諾統一供應商支付賬期為60天內。緊接著,北汽、上汽、長城、奇瑞等傳統巨頭,以及小米、小鵬、零跑等造車新勢力紛紛響應,一時間,賬期縮短成為了行業共識。
這場“賬期革命”的背后,是車企間內卷加劇的現狀。五月底,比亞迪宣布年內第三次大規模降價,引發了一輪新的價格戰恐慌。奇瑞、上汽通用等車企相繼跟進,行業內的火藥味愈發濃厚。工信部、汽車工業協會等機構的批評聲此起彼伏,車企之間的“體面”也不復存在,口水戰頻發。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直言,中國汽車圈已出現類似恒大的企業,只是尚未爆發。他批評部分車企用零公里二手車堆銷量,而比亞迪則反擊稱,這是“鬼吹燈”。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也在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表達了對行業現狀的不滿,認為部分新進入者產品質量或許并不出眾,卻能賣爆,而華為做的產品卻賣不過它們。
隨著戰火升級,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發改委緊急召集比亞迪、小米等電動車企高層會談,要求企業自我約束,不得進行不合理的降價行為。在此背景下,“賬期革命”成為了行業反內卷的新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北汽、上汽在聲明中不僅承諾賬期不超過60天,還明確表示將全面取消商業承兌匯票等增加供應商資金壓力的結算方式。這一舉措與6月1日起實施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相呼應,旨在禁止車企利用非現金支付方式變相延長付款期限。
長期以來,部分車企通過電子對賬憑證等方式,將融資壓力轉移給供應商。以比亞迪的“迪鏈”為例,該平臺允許比亞迪向供應商簽發電子對賬憑證,供應商可以選擇等待兌付或提前貼現,但往往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這種方式看似靈活便捷,實則加劇了供應商的資金壓力。
此次“賬期革命”的推出,意味著車企必須真金白銀按期付款,過去那套“用時間換現金”的非現金支付邏輯正在被叫停。這不僅考驗車企的資金調度能力,更將倒逼車企優化自身財務結構,為供應鏈生態“松綁”。
然而,賬期改革并非一帆風順。財經評論員劉曉博指出,強勢車企通過市場地位占供貨商的便宜,這一問題難以徹底解決。同時,如果對所有車企都實行“一刀切”,對那些持續虧損、現金流不足、融資能力一般的新勢力而言,將是一場災難。因此,給予車企一定的過渡期,逐步實現60天賬期,或許更為現實。
盡管如此,多位專家仍對“賬期革命”持樂觀態度。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認為,賬期縮短將提高供應商的資金利用率和運營效率,進而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則表示,這一舉措對改善汽車行業的生存環境、穩定整體發展格局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這場由賬期引發的汽車行業“規則重寫”中,中小供應商能否真正受益?中國汽車行業又能迎來多大程度的結構性改變?這些問題仍有待觀察。但不可否認的是,“賬期革命”已成為行業反內卷的重要一步,為構建健康、透明、對等的產業上下游關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