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領域,一場圍繞AI Agent的激烈競爭正在悄然上演,這標志著大模型之戰后,又一個全新賽道的開啟。近日,號稱“全球首款真正意義的通用AI Agent”Manus宣布完成7500萬美元融資,估值飆升至5億美元,距離其3月初的上線僅一個月有余。
這場競爭遠未結束,而是剛剛拉開序幕。字節跳動近期悄然推出內測產品“扣子空間”,百度則在開發者大會上亮相了“心響”App,阿里云憑借Qwen3開源模型在技術圈引發轟動,OpenAI則豪賭編程Agent,而MCP協議正逐漸成為行業的“通用接口”。大廠們在這場AI Agent賽道上的角逐,正悄然決定未來十年的行業話語權。
AI Agent究竟是什么?它與人們日常接觸的大模型有何本質區別?為何能引發如此廣泛的關注?在這場競爭中,各大廠商又各自占據了怎樣的位置?
AI Agent的概念由Manus生動詮釋:它憑借大模型的感知推理能力,能夠自主拆解任務鏈,調用知識庫、聯網搜索、軟件工具等資源,執行復雜任務,形成閉環操作。以篩選簡歷為例,Manus不僅能解壓文件、瀏覽簡歷,還能給出排名建議,最終以電子表格形式呈現結果,宛如一名高效的招聘助理。
相較于目前人們主要通過Chatbot與大模型交互的方式,AI Agent實現了從對話響應到任務執行的跨越,這開啟了遠超Chatbot的商業想象空間。據預測,未來2-3年內,AI可能在幾乎所有任務上超越人類,五年內智能體將滲透90%的企業工作流。而全球AI Agent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4年的51億美金增長至2030年的47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4.8%。
面對這一巨大潛力,國內外AI廠商紛紛加速布局。OpenAI推出了具備更強Agent能力的推理模型,并預測至2029年,AI Agent及其他新產品的銷售額將超越ChatGPT,推高總營收至1250億美元。字節跳動在Manus出圈后,也調動多個團隊開發Agent產品,內測上線了“扣子空間”,提供多項技能的AI通用助手。
百度同樣不甘示弱,李彥宏曾表示:“Agent是我們最看好的AI應用發展方向。”在最近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發布了文心大模型4.5 Turbo和深度思考模型X1 Turbo,以及多款AI應用產品,其中包括定位為通用超級智能體的心響App。心響App作為用戶的智能生活助理,預置了十大應用場景,如例行任務、城市旅游、AI繪本等,操作簡便,支持超過200種任務類型。
在這場競爭中,各大廠商對Agent的探索方向已現分化。百度和OpenAI走的是To C路線,試圖通過超級入口構建可適應任意場景的認知引擎,OpenAI還著重押注編程Agent,發布了多個編程工具。而微軟與字節跳動則更希望通過B端辦公需求切入,將智能體嵌入企業工作流,打造數字化員工。微軟將Copilot植入Office、Teams等產品矩陣,日均處理任務超1億次。字節跳動則將扣子空間定位為協同辦公的最佳場所,幫助用戶處理文件檢索、表格制作等任務。
面向C端的Agent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用戶黏性的保持。普通用戶對Agent概念陌生,缺乏明確的使用目的,使用體驗若不夠極致,用戶黏性將難以維持。百度心響App作為全新應用,需要從0做起,投入巨大資源。而面向B端則因企業降本剛需明確、場景垂直,且辦公類Agent執行任務更有針對性,交付效果更好,商業化手段也更自然。
除了智能體,MCP協議也是當前AI領域的熱門概念,與智能體之間存在緊密聯系。MCP旨在提供統一標準,使Agent能夠像搭積木般調用各種服務。在Anthropic的推動下,尤其是在OpenAI和Google等巨頭支持后,MCP正加速成為被廣泛接受的標準。國內外AI廠商紛紛擁抱MCP,邀請更多開發者、應用服務商進駐,構建Agent生態。
當MCP打破工具調用壁壘,智能體開發正進入“樂高積木”時代。這場戰役的勝負關鍵已從技術突破轉向生態構建能力。正如移動互聯網催生APP經濟,AI Agent正在開啟智能體經濟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