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國際高等教育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當AI成為“智慧核心”,傳統教育模式面臨哪些新挑戰?基礎學科的學習價值是否被削弱?全球化背景下,卓越工程師應具備哪些核心能力?近日,來自比利時、中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國的45所頂尖高校代表齊聚上海,圍繞“智能時代的工程教育與全球合作”主題展開深度對話。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已從單純的工具演變為教育生態的參與者。比利時根特大學代表塔爾維指出,AI推動教育結構從“教師-學生”二元模式向“教師-機器-學生”三元體系轉變,但這種轉變伴隨資源消耗問題。他特別強調,AI運行依賴的算力中心需要大量水電支持,教育界應引導學生樹立節約意識,同時通過技術創新降低能耗。
針對AI輸出的可靠性,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校長加爾西亞提出警示。他解釋道,AI的答案質量高度依賴訓練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而大數據采集過程中可能引發的隱私泄露風險不容忽視。“我們既要開放應用AI,也要建立責任使用機制。”這位教育者強調,在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必須構建數據安全防護體系。
關于基礎學科的教學價值,中歐高校代表形成重要共識。法國國立應用科學學校集團代表德·拉布多奈認為,數學、物理、生物化學等學科構成理解世界的基石,算法訓練不能替代系統知識學習。他特別指出,經濟學、社會學、哲學等人文課程對培養完整人格至關重要,“缺乏創造力的技術專家終將被技術淘汰”。
面對技術革命與全球化的雙重挑戰,跨學科能力與全球勝任力成為工程師培養的核心目標。英國伯明翰大學工程學院院長迪恩觀察到,當代工程師需要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制造業升級、人口老齡化等復雜問題,這要求教育機構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法國上法蘭西國立應用科學學校校長伯比爾介紹,該校通過實驗課程和實踐項目強化學生的跨學科素養,同時要求教師團隊持續更新行業知識。
工程人才的國際流動性成為校企共同關注的焦點。跨國企業代表芮恩德提出,建立全球互認的工程能力認證體系迫在眉睫。他設想通過微專業認證、數字資質記錄等方式,打破不同國家的資質壁壘。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校長弗朗西斯科·托雷斯則強調,跨國科研合作是培養全球工程師的關鍵路徑,需要建立更高效的國際協作機制。
在工程教育創新實踐中,產學研深度融合成為重要方向。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分享了“企業出題、校企共答”的培養模式,該校已與45家企業建立聯合培養機制,下一步將共建研發平臺,實現產業需求與教育資源的精準對接。意大利特倫托大學校長德芙洛里安補充道,區域經濟需求與國際合作需雙輪驅動,該校已與20余所國外高校簽訂工程領域合作協議。
會議閉幕式上,主辦方發布《智能時代工程教育合作倡議》,提出構建虛實融合的新型教育形態,開發AI賦能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共同制定AI倫理規范,攜手塑造更具包容性的教育未來。這場跨越國界的智慧碰撞,為全球工程教育轉型提供了重要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