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車新勢力的浪潮中,有一個名字曾熠熠生輝,卻又迅速隕落,它就是拜騰汽車。這個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品牌,最終因內部管理混亂、資本揮霍無度而走向衰敗,成為業界茶余飯后的談資。
拜騰汽車的起點并不低。2016年,其母公司FMC成立,背后匯聚了一眾汽車行業的精英。CEO畢福康被譽為“寶馬i8之父”,總裁戴雷則曾在華晨寶馬和英菲尼迪擔任高管,團隊中還有來自特斯拉、蘋果和福特等公司的頂尖人才。這樣的豪華陣容,讓拜騰在造車新勢力中脫穎而出,被視為最有可能挑戰特斯拉的存在。
2017年,拜騰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合作協議,規劃建設制造基地,總投資額高達110億元人民幣。同年9月,拜騰在上海正式發布品牌,定位為“共享出行和自動駕駛時代的下一代智能終端”,憑借超酷炫的大屏幕和智能人車交互系統,迅速吸引了資本的關注。從2017年到2018年,一汽集團、啟迪控股、寧德時代等重量級投資者紛紛入股,拜騰的融資總額達到了84億元人民幣。
然而,就在外界期待拜騰能夠量產并大放異彩時,卻傳來了公司陷入困境的消息。2020年,拜騰汽車被曝出拖欠員工工資和供應商貨款,84億融資已燒完,首款量產車M-Byte卻未能如期上市。同年7月,拜騰宣布南京總部業務運營暫停,大部分員工停工停產,慕尼黑和硅谷的分部也啟動了破產申請程序。
回顧拜騰的衰敗之路,內部管理問題無疑是關鍵所在。據內部員工透露,拜騰的試生產周期遠超一般車企,研發部門進展緩慢,生產部門只能干著急。更糟糕的是,研發中心中國區缺乏話語權,工作進度完全以北美研發中心為主導,溝通成本極高。公司內部還存在外行指揮內行、管理層不專業等問題。
在燒錢方面,拜騰更是堪稱“豪橫”。在員工人數不足千人時,副總裁就多達29位,待遇堪比世界500強。管理層在選擇供應商時,不選好的,只選貴的;品牌店店員的服裝都要量身定制;員工名片也要采用進口材料,費用高昂。更令人震驚的是,拜騰在北美辦公室的零食采購費一年就花掉了700多萬美元,折合人民幣5000萬,而研發支出卻不足15%。
高管不和也是拜騰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福康和戴雷在公司經營理念上存在分歧,內部矛盾逐漸公開化,甚至演變成相互拆臺。2019年,畢福康離開拜騰,轉投法拉第未來;2020年,戴雷也辭別拜騰,加盟恒大汽車。隨著高管的離職和內部矛盾的加劇,拜騰的造車進度止步不前。
最終,當資本枯竭、錢燒完時,拜騰汽車卻未能實現量產。這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品牌,在內部管理混亂、資本揮霍無度的情況下,一步步走向了瀕臨破產的困境。拜騰的衰敗,不僅令人唏噓不已,更給造車新勢力們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