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車市場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變革,其中“續航焦慮”這一標簽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曾幾何時,提及購買電車,人們往往會投來質疑的目光,擔心續航不足帶來的種種不便。然而,近年來,這一話題的討論熱度似乎有所降溫,消費者的關注點開始轉向智能駕駛、車內空間以及智能底盤等新技術。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續航焦慮”已經徹底成為過去式?還是說,我們只是暫時將其遺忘在了角落?隨著2025年的到來,這一問題似乎有必要重新被審視。
事實上,“續航焦慮”并非一個一刀切的問題,它因人而異,也因車型而異。對于那些駕駛著老舊電車或低端入門級車型的消費者來說,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開啟暖風后,續航縮水的問題依然顯著,焦慮感依舊存在。然而,對于那些選擇近兩年發布、售價在15萬以上的新能源車型的消費者來說,續航焦慮或許已經不再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一位網友的親身經歷頗具代表性。在十一假期期間,他駕駛小鵬G6從廣州返回老家,全程840公里,全部采用純電驅動。在長達10小時的行程中,他僅在服務區停留了4次,其中3次是為了上廁所順便充電,另1次是為了用餐。將所有休息和補能時間加起來,總共不過1小時15分鐘左右,與駕駛燃油車幾乎無異。由于車輛搭載了800V平臺快充技術,每次充電都能迅速拉滿功率,20分鐘內即可補充兩三百公里的續航。這位網友表示,他完全沒有感受到任何續航焦慮。
這一現象說明,當前的新能源車已經從“能不能跑”的階段升級到了“你會不會用”的階段。只要消費者愿意順應休息節奏進行補能,避免長時間連續駕駛,新能源車實際上比燃油車更加從容。甚至可以說,在長途行駛中,新能源車最怕的不是“沒電”,而是駕駛者能否“撐得住”。
進一步細化這一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對于日常出行半徑在500公里以內的消費者來說,新能源車幾乎是碾壓式的存在。主流新能源車的真實續航普遍能達到四五百公里起步,很多時候出發時滿電,一趟下來根本無需充電。即便需要充電,也最多只需中途補一次,時間也不一定比燃油車排隊加油慢。對于500至1000公里的中長途行駛,新能源車同樣不懼挑戰。雖然可能需要充電1至3次,但借助800V平臺和大功率快充技術,每次充電20分鐘左右即可補充三百公里續航,多休息一小時即可解決。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車在成本上遠低于燃油車。燃油車每公里成本可能高達5毛錢起,而新能源車家充低谷電成本僅幾分錢一公里,公樁也不過一兩毛。
對于1000公里以上的超長途行駛,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各有千秋。燃油車勝在“效率高、幾分鐘加滿”,而新能源車則勝在“跑得省”。雖然遇到低功率充電樁時充電效率可能較低,需要多次停車充電,但這并非常態。選擇高壓平臺、高功率樁以及錯峰出行可以大幅提升充電效率。總的來說,只要不是節假日排隊搶樁或極寒天氣續航大幅縮水,新能源車現在已經相當能打。
還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現實是,新能源車在休息時可以開啟空調直接在車內睡覺,反正在充電也不額外花錢。而燃油車則不同,怠速燒油不僅費錢還可能影響睡眠質量。
從地域角度來看,長江以南地區的新能源車使用體驗更加順手;秦嶺/黃河以北地區受冬季低溫影響較大,燃油車依然更省心;中間地區則根據個人偏好和車型選擇而定。當然,也有人會提出質疑:“你說的那是理想情況,萬一排隊充電呢?萬一樁太慢呢?”這種擔心可以理解,但“極端情況”并不代表常態。就像燃油車也可能遇到節假日高速加油排隊或加油站沒油的情況一樣,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燃油車。同樣地,對于新能源車來說也是如此。
更當前充電樁的“密度”和“數量”已經遠超加油站。全國范圍內已有超過360萬根公共充電樁,是加油站的幾十倍。即便在節假日遇到排隊情況,只要稍微繞一下路,方圓幾公里內一定能找到充電樁,而且多半還有高功率的空位。因此,現在反倒是燃油車可能面臨加不上油的問題,而新能源車則相對更加可靠。只不過這種“換個思路”的操作方式,還需要消費者逐漸習慣和適應。
對于購買近兩年發布、售價在15萬以上的新能源車型的消費者來說,尤其是在長江以南地區,續航焦慮已經不再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然而,對于預算有限或追求抗凍性能的消費者來說,燃油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依然是更加穩妥的選擇。畢竟,新能源車與燃油車之間的差距并非僅僅是舒適程度的變化,而是“能不能用”和“好不好用”的本質區別。這一差距,有時候并非一星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