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動車已成為最暢銷的交通工具,各大品牌的電動車門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面對這一繁榮景象,不少人好奇:銷售電動車是否真的利潤豐厚?
首先,我們來看看電動車的主要成本構成。車輛制造成本是最大的開銷,包括電池、車架、電機等核心部件,大約需要1800至2000元。還有運營成本,如雅迪、愛瑪、臺鈴等知名品牌,因其在研發和廣告上的高額投入,每輛電動車還需分攤約300至400元的費用。再加上廠家通常保留的15%至20%的毛利潤,一輛電動車的總成本便清晰可見。
以一輛售價為3000元的電動車為例,其出廠價大約在2200至2400元之間。商家在進貨時還需支付約100至200元的物流費用,因此進貨成本總計約為2400至2600元。如果商家以3000元的價格銷售,其毛利潤為400至600元。然而,在扣除租金、人工和售后等費用后,實際利潤大約縮水至200至400元。
當然,不同品牌的電動車利潤存在差異。雅迪、愛瑪、臺鈴等知名品牌,其商家的具體利潤情況如何呢?以雅迪冠能DE3為例,出廠價約為2400元,商家進貨價為2500元,活動后售價為3000元,商家毛利為500元。扣除運營成本后,實際利潤約為300元。若門店完成銷售目標,還可獲得約3%的廠家返點,總利潤可達350至400元左右。
愛瑪指揮官A808的情況類似,出廠價為2300元左右,經銷商進貨價為2400元,活動售價為2900元,毛利為500元,凈利潤為300元。加上約2.5%的返點,銷售一輛車的實際利潤約為370元左右。
臺鈴標兵EB的出廠價約為2100元,商家進貨價為2200元,零售價為2800元,但成交價多在2600元左右。商家毛利為400元,純利潤約為200元。若完成銷售指標,還可獲得4%的返點,綜合利潤約為300元。
盡管知名品牌電動車的利潤看似可觀,但并非所有車型都能帶來豐厚回報。各大品牌門店通常會推出一些“引流型”電動車,以吸引消費者進店。這類車的利潤往往較低,有時甚至不賺錢。例如,某雅迪門店的一款1999元的電動車,進貨價高達1970元,商家能賺取的利潤僅有30元左右。
盡管這類“引流車”的利潤微薄,但其作用不可忽視。它們能夠吸引消費者進店,進而促使商家推銷其他價格更高的車型。對于消費者而言,若追求性價比,這類車型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前提是確保車輛質量,避免購買到庫存或改裝過的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