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上,新能源車再次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各大品牌如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等紛紛推出新能源車型,并通過各種創新的營銷策略吸引了大量關注。然而,就在新能源車大放異彩的同時,燃油車仍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不少車企依舊堅守在燃油車的發展道路上。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經歷了迅猛的發展。從2020年的市場滲透率僅為5.8%,到2024年已飆升至47.2%,這一變化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電進油退”的話題一度成為熱議的焦點,不少業內人士甚至預言燃油車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簡單。盡管新能源車勢頭強勁,但燃油車仍在市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蔚來創始人李斌曾公開表示燃油車“只剩汽油味”,比亞迪王朝網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路天也直言“燃油車只剩情懷”。然而,這些言論并未能阻止吉利、長城等傳統車企在燃油車領域的堅守。數據顯示,燃油車仍占據這些車企銷量的50%以上,在全球市場占比更是高達85%。
吉利CEO淦家閱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明確表示,燃油車是市場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家汽車公司如果沒有油車,可能就是這家公司的缺陷。長城汽車CTO吳會肖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燃油車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投入仍需加大。廣汽集團原董事長曾慶洪也呼吁保障燃油車與電動車的平衡發展。
這些言論反映了傳統車企對燃油車市場的重視。事實上,盡管新能源車在技術上具有諸多優勢,但燃油車在穩定性、安全性和適用場景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或充電設施不完善的地區,燃油車仍然是消費者的首選。
燃油車在技術上經過百年的積累和發展,已經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專利墻。對于中國車企而言,要在動力部分實現顛覆式創新并不容易。因此,一些車企選擇繼續加大在燃油車領域的投入,以突破專利墻的束縛。
然而,也有一些車企選擇了放棄燃油車市場。比如比亞迪,一開始就將重心放在電動車市場上,選擇燃油車和技術付費只是權宜之計。在電動車大潮形成的當下,比亞迪自然要選擇放棄燃油車這個“雞肋”。
盡管如此,對于中國汽車發展而言,燃油車仍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在電動汽車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續航服務還在探索階段的背景下,燃油車的穩定性能夠滿足更多消費者的多元化出行需求。同時,留住燃油車也可以避免電動車賽道出現波折時,由于燃油車被“輕言放棄”而導致國產汽車再次陷入困境。
總的來說,上海車展上新能源車的亮眼表現并不能掩蓋燃油車在市場上的重要地位。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變化,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將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
同時,對于車企而言,如何在燃油車與新能源車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兩者的協同發展,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