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東與美團在外賣市場的較量成為了互聯網行業的焦點,兩家公司不僅在業務層面針鋒相對,在公關戰場上也是你來我往,為略顯沉寂的互聯網江湖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一輪輪的高手對決,讓不少人感嘆,這才是互聯網行業的本色。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與美團這兩個正在激烈交鋒的玩家,都有著相似的成長背景——它們都是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出來的狠角色。而且,兩家公司在發展歷程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通過并購來壯大自己。
京東在外賣業務上的重要布局——達達快送,就是其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收入囊中的。從最初的投資合作,到控股、私有化,最終達達快送成為了京東外賣業務的核心運力支撐。而美團最為人所知的并購案,則是2015年與大眾點評的合并,這一舉動讓美團在O2O浪潮中脫穎而出,同時也讓阿里和騰訊兩大巨頭再次成為了同一家公司的重要股東。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互聯網行業的投資并購熱潮,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10年的“3Q大戰”。這場大戰不僅深刻影響了360和騰訊,也對整個互聯網生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促使行業形成了開放共贏的共識,為創業者提供了新的生存之道。過去,面對巨頭的入場,創業者往往面臨生死抉擇,而現在,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比如與巨頭合作、被收購,或是與同行進行整合。
在這一背景下,騰訊和阿里兩大巨頭也形成了鮮明的投資風格。騰訊以“投資不添亂”為主,其投資案例包括搜狗、京東、58同城等;而阿里則更傾向于收購控制,高德、銀泰百貨、UC等都成為了其版圖的一部分。2014年,巨頭們開始瘋狂跑馬圈地,進行生態布局,資本游戲頻繁上演。
2015年,互聯網行業更是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并購潮。滴滴與快的、58同城與趕集、美團與大眾點評、攜程與去哪兒,四起并購案貫穿全年。盡管這些并購案背后仍有巨頭的身影,但BAT已從主角淪為配角,更多在幕后發揮影響力。這些合并案的背后,是市場競爭白熱化后,雙方股東為了共同利益而推動的結果。
合并后的公司,往往能夠迅速成為行業老大,告別燒錢式擴張,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優化。然而,合并也帶來了不少挑戰。兩個風格迥異、曾經對立的團隊如何協同作戰,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因此,聯席CEO制度雖然在一開始被看作是一種權宜之計,但最終還是難以避免一方管理層離開的命運。
十年過去了,這些合并后的公司如今發展得如何?從財報中我們可以窺見一二。美團和攜程作為上市公司,其業績表現出色。美團的營收和凈利潤持續增長,而攜程的凈營收和凈利潤也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新高。相比之下,已經退市的滴滴和58集團則顯得較為神秘。
滴滴雖然退市近三年,但仍會定期披露季度業績。數據顯示,其營收持續增長,并成功實現了扭虧為盈。而58集團則相對低調,不對外披露業績。但從側面了解到的信息顯示,其營收和凈利潤表現并不如美團和攜程亮眼。
十年間,這些公司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團成為了行業的佼佼者,而58集團則顯得有些失意。它們都深耕本地生活服務領域,都曾獲得巨頭的青睞,但如今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互聯網行業的大并購浪潮中,有的公司抓住了機遇,實現了飛速發展;而有的公司則未能跟上節奏,逐漸掉隊。這一現象不僅令人唏噓,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不斷創新、不斷適應變化,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