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在過去一年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產銷均突破了1200萬輛大關。面對這樣的成績,人們不禁要問,這一市場是否仍有增長空間?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報告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同比增長了50.4%和47.1%,市場滲透率進一步提升,展現了汽車產業的蓬勃活力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那么,是什么推動了這一市場的快速增長呢?
政策支持、龐大的市場規模以及全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厚積累無疑是關鍵因素。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AI和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這些技術正在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新引擎,推動產業以“智”取勝,以“質”取勝。
在重慶兩江新區的長安汽車數智工廠,數百臺機械臂在AI的指揮下精準作業,智慧終端屏幕上的排產數據實時更新,平均每60秒就有一輛新車下線。而在華晨寶馬沈陽生產基地,AI智能質檢系統能夠在0.01秒內完成沖壓過程單張影像的分析,確保零部件質量無瑕。
這些只是AI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中應用的冰山一角。吉利星睿智算中心每秒可進行102億億次計算,支持數百萬在線車輛的實時智算需求;長安汽車與阿里云合作的智算平臺,每天訓練的自動駕駛里程數超過了地球到月球的距離。AI的廣泛應用正在重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在智能座艙方面,AI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如今,多模態的大模型已經進入智能座艙,為用戶提供更自然、更豐富的人機交互體驗。吉利、比亞迪、奇瑞等超20家車企已經接入DeepSeek大模型,奔馳也將ChatGPT技術深度整合到產品中,造車新勢力如理想、小鵬等更是將發展戰略定位為“AI汽車公司”。
然而,隨著AI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和問題。部分車企將L2級輔助駕駛夸大為“自動駕駛”,誤導消費者,埋下安全隱患。一些駕駛員過度依賴技術,在開啟“智駕”功能后發生安全事故。因此,安全仍然是智能技術應用的“黃金”標準,也是產業發展不可逾越的底線。
為了保障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制定了電動汽車電池新國標,將于2026年7月1日起實施。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市場監管總局還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要求開展充分的測試驗證,明確系統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少車企選擇通過持續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國內外資本在智能化領域的增加投入,吸引了更多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并擴大了市場規模,加速了全產業鏈的發展。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曹旭東表示,他們選擇將競爭壓力轉化為動力,借助市場勢能獲得更好發展。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透露,寶馬在中國擁有約460家本土供應商伙伴,面向智能時代,寶馬正加速推進與中國伙伴的研發合作,圍繞AI等前沿技術展開緊密合作。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也表示,抓住AI時代顛覆性創新的時間窗口,緊密協同,才是汽車工業的未來之路。
當然,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消費者的教育和引導。車企和相關部門需要共同努力,提高消費者對智能技術的認知和理解,避免誤解和誤用。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在健康、可持續的道路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