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中,一個源自古老象棋戰術的“雙車錯”策略,被賦予了新的商業意義。這一戰術原本講究雙車協同作戰,而在汽車行業,它則演化為同一平臺下的差異化車型策略,被諸如南北大眾、南北豐田以及廣汽本田與東風本田等合資品牌廣泛應用。通過“雙車夾擊”,這些品牌成功覆蓋了更廣泛的細分市場,實現了銷量的顯著提升。
然而,隨著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加劇,這一策略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據業內人士透露,廣汽本田推出的P7車型,憑借產能升級后的成本優勢,采取了低價策略,意圖以“價格屠夫”的形象迅速搶占市場份額。相比之下,東風本田則繼續沿用燃油車時代的品牌溢價策略,導致在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當廣汽本田P7以更低的價格上市時,東風本田的S7車型顯得高價且缺乏競爭力,最終被迫降價。
面對輿論壓力,東風本田迅速調整策略,將S7的售價大幅下調,與廣汽本田P7持平,并贈送多項用車權益,試圖挽回市場信心。然而,這一舉措并未完全消除消費者的疑慮。消費者開始質疑降價后的車型在品質和配置上是否有所縮水,甚至有網友猜測這是本田的“雙簧戲”,即通過高價試水后再以低價收割市場。
實際上,消費者的疑慮并非空穴來風。在對比廣汽本田P7和東風本田S7時,消費者發現這兩款車型在配置和技術上并無明顯亮點,與極氪007、小鵬G9等競品相比,性價比劣勢明顯。這也導致消費者開始用更加挑剔的眼光審視產品,對車型的配置和技術要求更加嚴格。
本田的“雙車戰略”在新能源時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燃油車時代,南北本田等合資品牌通過差異化定位成功收割了細分市場。然而,在電動化時代,三電系統的高度趨同使得差異化變得困難。消費者更加關注續航、智駕、充電效率等硬指標,品牌忠誠度被參數化需求取代。價格戰也成為了市場競爭的唯一武器,導致品牌內耗嚴重,損害了長期的溢價能力。
那么,在新能源時代,如何繼續玩轉“雙車戰略”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比亞迪身上找到答案。比亞迪通過王朝網和海洋網的差異化競爭策略,成功實現了在同一技術平臺下的差異化競爭。這一策略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還為比亞迪贏得了更大的市場份額。然而,目前國內能夠像比亞迪這樣成功運用“雙車戰略”的品牌并不多。
本田的定價鬧劇不僅是一次市場策略上的失敗,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困境的真實寫照。在新能源市場已經進入淘汰賽階段的當下,如果本田等合資品牌仍然困于“雙車內耗”,恐怕將難以逃脫被新能源浪潮淘汰的命運。這場定價鬧劇不僅是一次警示,更是一次啟示。它告訴我們,在新時代的棋局中,唯有以用戶為中心、以技術為矛、以差異化為盾,才能走出真正的“雙車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