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的宏大版圖中,工業始終是支撐國家發展的堅固基石。今年第一季度,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了6.5%的同比增長,增速相較于去年第四季度提升了0.8個百分點,為全年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指出,工業經濟作為宏觀經濟的“壓艙石”,其良好開局彰顯了強大的內生動力。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正成為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謝少鋒介紹,通過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我國工業正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穩步前進。這一趨勢在廣州番禺的廣汽埃安制造工廠得到了生動展現。在這座被譽為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燈塔工廠”的園區內,每53秒就有一臺汽車下線,高效的生產線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前沿機器人技術,代表了行業的頂尖水平。
類似的智能化變革也在聯想創新產業園(天津)上演。這里,平均每9秒就有一臺筆記本電腦下線,自動化率接近80%,高效的生產流程幾乎不見工人身影,多數工作已由機器人接手。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的浙江永昌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流水線正在生產直流變頻電機,新技術在生產一線的廣泛應用,正推動中國制造煥發新生。
裝備工業的快速發展,成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縮影。一季度,裝備工業近7成的重點產品產量實現了增長,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6%和20%。在佛山順德的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廣東首條“機器人生產機器人”全自動化生產線引人注目,展示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強勁實力。專注于協作機器人研發的遨博(山東)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等“專精特新”企業,也在各自領域不斷突破,為中國制造注入新活力。
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成為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在江蘇省泰達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化紡紗工廠,智能化生產線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樣,福建省銳豐源實業有限公司與中科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合作研發的全自動不落地生產線,實現了石材加工行業的智能化升級,不僅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切割精度,還大幅節約了成本。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工廠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協同方面的重要作用。
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挑戰,中國制造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底氣。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表示,我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這些優勢為中國工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盡管前路仍有困難,但中國制造向新提質的方向不會改變,其承壓前行的韌性和潛力,將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注入更多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