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行業,電池技術的革新一直是眾人矚目的焦點。曾經,全固態電池被視為解決能量密度與安全瓶頸的希望之星,然而其量產時間表一再推遲,最早也要等到2027年。這一背景下,如何突破動力電池的現有限制,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4月21日,寧德時代在超級科技日上給出了全新的答案。該公司推出了三款創新產品:驍遙雙核電池、鈉新電池以及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其中,驍遙雙核電池憑借其獨特的“雙核架構”與“自生成負極技術”,尤為引人注目。
業內人士評價,寧德時代的這些創新產品,實現了“斷代式的領先”。對這家連續多年投入巨資進行研發,2024年研發投入高達186億元的企業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收獲的時刻。而對于整個行業,驍遙雙核電池的發布,預示著“多核時代”的到來。
驍遙雙核電池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12C充電速度的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盡管12C充電速度已經超越了“兆瓦閃充”,但驍遙雙核電池的創新性更為顯著。這款電池通過劃分兩個獨立的能量區,實現了按需生產的可能性,并通過不同化學體系的電芯組合,達到了性能的最優化。
過去,動力電池行業受限于單一化學體系,無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而驍遙雙核電池的出現,真正做到了從用戶需求出發,解決了成本限制下的需求滿足問題。寧德時代的這一轉變,標志著從“技術需求”思維向“用戶需求”思維的重大跨越。
關于雙核電池的成本問題,寧德時代國內乘用車&商用車CTO高煥表示,整體成本并未增加,產品設計時已充分考慮了經濟性。雙核功能還包括高壓雙核、低壓雙核、結構雙核、熱失控安全防護雙核以及熱管理雙核等,極大地提升了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驍遙雙核電池的全新BMS智能管理系統,可在毫秒級時間內實現兩個能量艙之間的切換,確保新能源汽車在行駛過程中遇到動力系統問題時,能夠從容應對。同時,“自生成負極電池技術”進一步提升了能量密度,使得磷酸鐵鋰體系能量密度達到680~780Wh/L,三元體系更是高達1000Wh/L。
寧德時代發布的鈉新電池,旨在解決資源“卡脖子”問題。鈉元素地殼豐度高,且鈉電池無需鈷、鎳等稀貴金屬,規模化應用后可有效應對資源限制。鈉新電池的溫度性能優異,可在-40℃至70℃的溫域內正常工作,極大地彌補了其他技術路線的短板。
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同樣表現出色,作為全球首款兼具800公里續航和峰值12C超充速度的磷酸鐵鋰電池,其峰值充電速度可達1秒2.5公里。寧德時代的這一系列創新產品,分別打破了動力電池的場景邊界、資源邊界和性能邊界,為新能源行業帶來了革命性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