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去年產銷突破1200萬輛大關后,業界普遍關注其后續增長空間。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給出了積極回應。
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同比增長50.4%和47.1%,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展現出汽車產業的蓬勃活力,也印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這一增速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動。
政策支持、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及全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厚積累,無疑是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增長的重要基石。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AI和智能化技術正逐漸成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重慶兩江新區的長安汽車數智工廠,數百臺機械臂在AI視覺系統的引導下精準作業,平均每60秒就有一輛新車下線。而在華晨寶馬沈陽生產基地,AI智能質檢系統僅需0.01秒就能完成沖壓件的分析,確保零部件質量。這些智慧工廠的出現,標志著新能源汽車生產正在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邁進。
不僅如此,AI技術還在智能座艙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今,多模態的大模型已進入智能座艙,為用戶提供更自然、更豐富的人機交互體驗。從識別方言到捕捉情緒,AI讓汽車變得更加“懂你”,成為具備情感交互的“智能伙伴”。
隨著吉利、比亞迪、奔馳等多家車企紛紛接入AI大模型,智能化已成為行業競爭的新焦點。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指出,AI技術正迅速向新能源汽車滲透,推動汽車產業加速智能化。未來,AI驅動將成為汽車企業的底層競爭力。
在智能化技術的推動下,輔助駕駛系統正為用戶帶來更輕松的駕駛體驗。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具備組合輔助駕駛功能(L2級)的乘用車新車銷售占比已達57.3%。然而,智能化的發展也伴隨著挑戰。部分車企夸大輔助駕駛功能,誤導消費者,埋下安全隱患。因此,安全始終是智能技術應用的“黃金”標準。
為了保障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已出臺多項政策。新國標針對動力電池的要求升級為不起火、不爆炸等;同時,相關部門還發布了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明確系統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
在政策的引導下,一批創新型ICT高科技企業正進入汽車行業,與傳統車企展開緊密合作。這種跨界的合作不僅帶來了技術上的相互賦能,也為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增添了無限可能。
然而,智能化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部分駕駛員過度依賴智能技術,導致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因此,在推動汽車智能化的過程中,必須始終牢記安全這一底線,構建協同有序、規范透明的行業生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給予創新必要的成長空間的同時,也需要構建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行業自律機制,才能推動汽車智能化邁向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