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的推動下,人形機器人正加速從實驗室邁向產業應用的前沿。近日,中國“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在11月連續發布重要進展:數百臺工業機器人Walker S2正式開啟量產交付,同時與中國電信合作推出的家庭機器人AI悟空也啟動市場投放,目標銷量直指10萬臺。這一系列動作,標志著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邁出了關鍵一步。
優必選的商業化步伐并非空穴來風。數據顯示,2025年初以來,其Walker系列機器人累計訂單已突破8億元,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27.55%,虧損幅度顯著收窄。這一成績的背后,是技術積累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從2023年1月開始,優必選便將機器人送入工廠進行“實訓”,經過22個月的磨合,最終選定新能源汽車工廠作為首個量產落地場景。
新能源汽車工廠為何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首選?這一選擇背后蘊含著三重邏輯。首先,智能制造產業面臨巨大的人才缺口。據教育部和人社部預測,2025年后該領域缺工將達3000萬人次,其中搬運、分揀等重復性崗位尤為緊缺,機器人可有效填補這一空白。其次,汽車工廠的結構化環境為機器人提供了穩定的作業數據,形成“真實作業-仿真優化”的閉環,助力智能水平提升。最后,當前AI技術尚無法支持機器人完全自主決策,而汽車工廠的標準化任務與5G等數字化設施的結合,為機器人提供了理想的“練手”場景。
工業場景的“可控性”也為人形機器人提供了獨特的優勢。與家庭場景中開門、遞東西等復雜任務相比,工廠環境更易于機器人通過反復作業優化算法。優必選的三代產品迭代后,已能在比亞迪工廠與無人物流車協同作業,這一成果正是“實訓”磨礪的體現。
盡管優必選給出了清晰的產能規劃——2025年交付500臺,2027年沖擊萬臺規模,但人形機器人行業要實現真正規模化,仍需跨越多重技術門檻。當前,行業連統一的技術路線都尚未形成。例如,特斯拉計劃為機器人手部配備50個關節執行器,但這一設計在搬箱子與做手術等不同場景中的功能定義仍存爭議。更復雜的是,50個執行器的協同控制對算法復雜度和算力需求極高,甚至達到自動駕駛的十倍以上。優必選坦言,目前機器人搬運效率僅為人類的30%-40%,預計到2027年才能提升至80%。
行業內的浮躁風氣也值得警惕。高盛調研發現,許多供應商雖在規劃產能,但能拿出明確訂單和生產時間表的寥寥無幾。這種將人形機器人視為消費電子炒作的現象,忽視了其作為軟硬件一體化重資產領域的長期性。相比之下,優必選聚焦3-5年三大場景的規劃顯得更為務實。
值得欣慰的是,優必選已與比亞迪、順豐等頭部企業建立合作,資本也在向頭部集中。2025年上半年,行業融資規模達109億元。隨著技術積累的深化,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工廠、物流園等場景中發揮更大作用,成為智能制造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