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再次迎來現象級突破。螞蟻集團推出的全模態通用AI助手“靈光”上線僅四天,下載量突破百萬大關,不僅刷新國內AI應用增長紀錄,更在用戶規模增速上超越ChatGPT、Sora2等國際知名產品。這款未作任何前期宣傳的AI工具,憑借其獨特的交互模式和技術架構,在競爭激烈的AI賽道中迅速占據一席之地。
技術突破成為核心驅動力。作為全球首個實現全代碼生成多模態內容的智能助手,“靈光”突破傳統文本交互的局限,支持3D建模、音視頻生成、動態圖表等12種信息形態的實時輸出。用戶通過自然語言指令即可完成復雜應用開發,這種“手搓應用”模式大幅降低了技術使用門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向遠之體驗后評價稱,該產品打破了AI工具的冰冷感,呈現出智能時代的鮮活特質。
多模態交互正在重塑行業格局。對比三年前以文本交互為主的ChatGPT和專注視頻生成的Sora,“靈光”代表的新一代國產AI應用展現出全模態融合特征。螞蟻集團CTO何征宇用互聯網發展史作比:早期Email以文字傳輸為主,而網頁的出現整合了圖文音視頻等多種元素,這種進化路徑正在AI領域重現。數據顯示,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布局該領域,谷歌最新發布的Gemini 3模型同樣聚焦多模態理解,但中國產品在應用落地速度上已形成優勢。
用戶參與度驗證產品價值。在“靈光”的三大功能模塊中,“閃應用”成為最受歡迎的板塊。用戶通過簡單對話即可創建個性化工具,從像素畫生成器到健身計劃表,平均每個應用經歷6次迭代優化。有發燒友在兩小時內完成超百次修改,展現出極強的創造熱情。這種從使用者到創造者的身份轉變,標志著AI技術真正走向大眾化。
應用驅動模式顯現生態優勢。與美國企業側重底層技術創新不同,中國AI產業更注重技術轉化效率。中國社科院專家呂鵬指出,這種差異源于產業鏈成熟度與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新加坡AI領域觀察家Madapparambath注意到,中國開發者正在重新定義人機交互范式——AI不再是被動接受指令的工具,而是可主動構建的數字伙伴。這種轉變在清華大學劉典看來,預示著全球AI競爭正從模型參數比拼轉向應用場景爭奪。
技術普惠成為行業共識。螞蟻集團內部人士透露,“靈光”上線后緊急擴容8次仍難以滿足需求,這種“甜蜜的煩惱”印證了市場潛力。何征宇強調,AGI時代的技術紅利應當屬于全體用戶,而非少數科研機構。當前中國AI應用日均新增用戶超50萬,這個數字背后是技術民主化的真實寫照——當前沿科技走出實驗室,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其發展軌跡便開始書寫新的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