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再掀熱潮,一款名為“靈光”的通用AI助手近期引發廣泛關注。這款由螞蟻集團推出的全模態應用,上線僅四天便突破百萬下載量,在App Store中國區免費榜躍居第六位,其用戶增長速度甚至超越了ChatGPT、Sora2等國際知名產品。這一現象不僅彰顯了中國AI技術的快速迭代能力,更標志著國產應用在全球競爭中開始占據有利地位。
“靈光”的爆發式增長并非偶然。產品發布當日即收獲20萬下載,次日累計突破50萬,第四天直接沖破百萬大關。這種增長曲線遠超行業預期,導致服務器團隊在四天內緊急擴容八次,以應對“靈光閃應用”模塊的爆發式需求。移動應用分析機構Appfigures數據顯示,ChatGPT首周下載量為60.6萬,Sora2用戶破百萬耗時五天,而“靈光”將這一進程壓縮至四天,創造了新的行業紀錄。
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開創性的多模態交互能力。作為業內首個實現全代碼生成多模態內容的AI助手,“靈光”支持3D模型、音視頻、動態圖表、交互式地圖等十余種信息輸出形式。這種技術突破使得用戶可以通過自然語言直接創建AI應用,例如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向遠之僅用30秒就生成了像素畫工具,這種“所見即所得”的體驗被形容為“智能時代的活人感”。
與早期AI應用專注單一領域不同,“靈光”代表了新一代技術發展方向。螞蟻集團CTO何征宇將其比作互聯網從Email時代向Web時代的躍遷——從純文本交互升級為圖文聲像并茂的立體表達。這種轉變契合了全球科技巨頭的戰略布局,就在“靈光”發布次日,谷歌便推出Gemini 3多模態模型,試圖在信息處理方式上實現根本性變革。但中國應用憑借更貼近用戶需求的場景設計,在落地速度和體驗完整性上形成差異化優勢。
“實用主義”成為破解AI普及難題的關鍵。中國社科院專家呂鵬體驗后發現,“靈光閃應用”模塊允許用戶通過對話持續優化生成的應用,平均修改次數達6輪,有用戶甚至在兩小時內迭代超過百次。這種深度參與感促使用戶從單純使用者轉變為創造者,數據顯示該模塊使用頻率占比超過60%。新加坡AI領域觀察家Madapparambath指出,這種“可構建性”顛覆了傳統認知,讓AI真正成為大眾工具而非專業設備。
這場競賽背后折射出中美AI發展路徑的顯著差異。美國企業側重底層模型創新,而中國更擅長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清華大學戰略專家劉典分析稱,當前競爭焦點已從基礎模型轉向消費端入口,誰能提供更完整的解決方案,誰就能掌握市場主動權。“靈光”團隊透露,其研發過程充分整合了算法、工程與產品團隊,這種跨領域協作模式確保了技術突破與用戶體驗的同步優化。
隨著“靈光”等應用的崛起,中國AI產業正形成獨特生態優勢。螞蟻集團研發負責人表示,AGI時代的紅利屬于那些能將技術轉化為普惠產品的參與者。這種理念驅動下,中國應用不僅在下載量等指標上領先,更在用戶粘性、場景覆蓋等維度構建起競爭壁壘。當全球科技界還在探討多模態可能性時,中國開發者已經用實際產品重新定義了行業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