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2025量子科技和產業大會上,中國電信以一系列創新成果展現了量子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用化的突破性進展。通過展示覆蓋通信、計算、測量三大核心領域的百余款產品,這家通信巨頭正推動量子技術深度融入社會治理與民生服務,構建起"天地一體"的量子安全網絡體系。
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電信推出的"量子密信"已形成完整解決方案。該系統采用量子密鑰分發技術,對語音通話、文字消息、文件傳輸等實施端到端加密,實現"一次一密"的絕對安全防護。針對政務場景開發的量子加密對講系統,將量子安全模塊嵌入數字集群設備,確保應急指揮、調度信息等關鍵數據零泄露風險。目前,量子密信用戶規模突破600萬,量子密話服務適配華為Mate70等十余款終端機型,在黨政機關、金融機構等領域形成規模化應用。
量子計算展區亮相的"天衍-287"超導量子計算機引發關注。這臺搭載105個數據比特與182個耦合比特的設備,與"祖沖之三號"采用同款芯片架構,在特定算法求解速度上較傳統超算提升4.5億倍。研發團隊現場演示了量子機器學習算法訓練過程,展示出量子計算在金融風控、藥物研發等領域的潛在價值。中國電信同步推進量子計算云平臺建設,為科研機構提供遠程算力支持。
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則展現出民生應用潛力。國盾量子研發的單光子雷達系統通過捕捉單個光子信號,可精準識別低空飛行物。在模擬反制無人機"黑飛"的演示中,該設備在3公里距離外清晰分辨出鳥類與無人機,為機場、賽事場館等場景提供低成本安防方案。技術人員介紹,該技術已應用于氣象監測、地質勘探等領域,測量精度達到納米級。
政務服務領域正成為量子技術落地的重要場景。中國電信推出的量子云印章系統,融合量子加密、數字簽章與AI識別技術,實現用章全流程可追溯。在北京市順義區,300余臺量子印章設備覆蓋17個鎮街,將傳統用章審批時長從3天壓縮至2小時,杜絕了私蓋亂用現象。該系統記錄的用章數據同步上傳至區塊鏈平臺,確保政務文件法律效力。
家庭場景的量子化改造同樣引人注目。中國電信展出的智能門鎖(量子版)采用量子隨機數生成加密密鑰,破解難度呈指數級增長;量子溫濕度監控儀可實時上傳環境數據至云端,精度達到±0.1℃;量子北斗定位云盒則為物流車輛提供厘米級定位服務。這些設備通過量子安全SIM卡接入物聯網平臺,形成家庭安防、環境監測、能源管理的智能生態。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電信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繼合肥量子城域網覆蓋500家黨政機關后,上海、廣州等40余個城市將于年底完成量子網絡部署,形成跨域互通的安全通信體系。展出的"墨子號"衛星模型,標志著我國正推進天地一體量子網絡建設,預計2026年建成首個量子星座,實現全球量子密鑰分發服務。
大會發布的安徽省量子信息"千家場景"行動方案顯示,到2027年將落地1000個量子技術應用場景,涵蓋汽車制造、醫療健康、氣象預報等重點領域。隨著量子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這場由通信巨頭引領的量子革命,正在重塑數字時代的安全基石與效率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