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艙內除了3名執行任務的航天員,4只完成太空之旅的“航天小鼠”也吸引了眾多目光。這些小鼠作為中國空間站首次開展的哺乳動物空間科學實驗對象,原本計劃在太空停留5至7天,卻因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遭遇空間碎片撞擊,舷窗玻璃出現細微裂紋,返航計劃被迫推遲,最終在太空“加班”14天后才返回地球。
據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劉方武介紹,小鼠剛被從返回艙取出時狀態較弱,毛發濕潤且行動不便。不過,在科研人員及時投喂糖水和鼠糧后,它們很快恢復了活力。此次太空之旅雖讓小鼠們經歷波折,但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科研價值。由于飼養裝置全密封,最初準備的生活物資僅夠5至7天使用,延期返回導致最后2天物資緊缺,小鼠們不得不“餓肚子”,意外實現了“太空減肥”。有網友發現,原本圓潤的C57小鼠返程后明顯瘦了不少。
這4只小鼠并非普通實驗鼠,而是經過嚴格選拔的C57BL/6近交品系實驗鼠。它們與人類基因相似度超過80%,個體差異小、遺傳均一性好,是實驗室的“常客”。但要成為“航天鼠”,它們還需通過多重考驗:在旋轉滾輪上持續跑動以測試體能,在高速旋轉容器中接受抗眩暈挑戰,通過“平衡木”“迷宮”等環節檢驗運動協調性與記憶力,甚至要經歷“壓力測試”——被倒吊觀察反應,淘汰容易放棄的個體。經過60天選拔訓練,300只候選鼠中僅4只脫穎而出,錄取率僅1.3%。
抵達空間站后,小鼠們住進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發的“五星級公寓”——空間小鼠飼養裝置。這套智能設備不僅能提供飲食、光照、溫濕度和氣體組分控制,還配備可見光和紅外相機24小時“跟拍”。籠內固定的彈簧管供小鼠玩耍,裝置甚至模擬北京時間作息,早上7點開燈、晚上7點關燈。在微重力環境下,小鼠們很快適應了太空生活,自主完成飲水、進食、活動和休息,一雄一雌的配置還讓它們有了繁殖的可能。
人類探索太空的歷程中,動物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1947年,果蠅首次被送入太空并存活返回,證明生命可在太空環境生存;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完成人類首次載人太空飛行,而在此之前,猴子阿爾伯特二世和流浪狗萊卡已為太空探索付出生命。萊卡的故事尤為動人:1957年,這只街頭流浪3年的小狗被蘇聯選中,搭乘人造衛星進入太空,卻因技術限制無法返回,最終因過熱和高壓犧牲。后來,莫斯科為它豎立了紀念碑。
隨著分子生物學發展,體型小、繁殖快、生命周期短的模式生物逐漸成為太空實驗主角。果蠅用于遺傳研究,小鼠助力腫瘤學、免疫學和神經科學探索,斑馬魚則服務于器官發育和心血管疾病研究。自2023年8月中國太空實驗室運行以來,已將秀麗隱桿線蟲、斑馬魚、果蠅等送上空間站。此次4只航天小鼠的成功返回,標志著中國首次在空間站完成哺乳動物飼養研究,為后續探索微重力對骨骼、肌肉、免疫等系統的影響奠定了基礎。
太空動物實驗的成果已惠及人類航天事業。早期通過狗和猴子的實驗,科學家驗證了宇航服保護效果和靈長類太空任務能力;NASA的“嚙齒動物研究-1”實驗揭示了微重力對骨骼肌肉的影響,推動藥物干預和人工重力技術研發;SpaceX通過研究尾魷魚和微生物,探索保護宇航員健康的方法。這些研究不僅為長期太空生存提供技術支撐,還可能破解腎臟疾病等醫學難題。
如今,4只航天小鼠正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醫院接受照料,享受著柔軟墊料、果凍和飼料。它們的太空之旅,不僅為科研提供了珍貴數據,更延續了動物宇航員為人類探索未知的奉獻精神。或許有一天,當人類真正實現太空移民時,這些“先驅者”的使命才算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