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已構建起涵蓋關鍵零部件、整機制造到應用集成的完整產業鏈體系。以江蘇蘇州某企業為例,其諧波減速器年產量突破50萬臺,較“十四五”初期增長近一倍,這得益于企業在核心技術創新領域的持續突破。該企業負責人表示,通過自主研發的精密加工工藝和材料配方,產品性能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產業升級不僅體現在核心部件領域。安徽蕪湖某工業機器人企業,在保持傳統產品穩定增長的同時,高端協作機器人產量同比提升65%,其自主研發的視覺導航系統使設備定位精度達到0.02毫米。北京某標準化研究院作為全國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自2021年以來已發布131項國家標準,目前在研標準達40余項,覆蓋安全規范、性能測試等關鍵領域。
面對行業蓬勃發展態勢,多位專家呼吁警惕低價競爭風險。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器人分會秘書長宋曉剛指出,當前機器人企業在細分領域布局仍不均衡,以傳統造紙行業為例,自主品牌機器人市場占有率不足1%。他建議企業通過差異化競爭拓展應用場景,例如在醫療康復、智慧物流等新興領域形成技術優勢。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透露,該中心正在構建全球最大的具身智能數據集,預計年底將突破2000萬條,為"AI+機器人"融合提供基礎支撐。
在國際市場拓展方面,我國機器人產業呈現強勁增長勢頭。數據顯示,行業出口額從2020年的3.9億美元躍升至2024年的11.5億美元,今年前三季度已達12.4億美元,同比增長56%。企業通過海外并購、設立研發中心等方式提升競爭力,例如某企業收購德國視覺系統公司后,其3D相機產品精度提升30%。商務部今年已組織多場國際對接活動,6月的中日機器人合作論壇吸引200余家企業參與,11月即將在深圳舉辦的中歐產業對接會將進一步深化全球合作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