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軌道正深陷一場由人類自身引發的危機之中。曾經寧靜的太空環境,如今已淪為危機四伏的“戰場”。中國空間站的太陽翼上,一個個觸目驚心的坑洞,供電鋁板上那一道道猙獰的口子,都在無聲訴說著太空垃圾的可怕威力。這些罪魁禍首并非來自神秘的外太空,而是人類遺棄的報廢衛星、火箭殘骸以及碰撞產生的碎片。它們以每秒10公里的驚人速度在太空中橫沖直撞,速度比子彈快十幾倍。一顆櫻桃大小的碎片,就足以擊穿國際空間站的防護罩;而一塊冰箱大小的殘骸,更是能讓衛星瞬間支離破碎。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中國航天開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防護”行動。從神舟十八號到二十一號,航天員們接力奮戰,為“天宮”披上層層堅固的“鎧甲”。每一項工作都嚴謹細致,每一個環節都全力以赴,力求將防護做到極致。而神舟二十號乘組即將執行的出艙任務,更是充滿了驚險與挑戰。他們要身著重達130公斤的艙外服,在真空的太空環境中工作長達6個多小時。擰螺絲時,他們需像拆彈專家一樣謹慎;貼防護板時,又得如精密機器般精準。機械臂雖能搬運重物,卻無法替代人手的精細操作。在神舟十九號任務中,艙外鎖具突然卡死,航天員們急得滿頭大汗,最終才手動破解了難題。
太空垃圾的威脅已迫在眉睫。地球軌道上,直徑大于10厘米的碎片超過3.6萬塊,毫米級的微粒更是多達上億顆。國際空間站的機械臂被鑿出5毫米的洞孔,貨運飛船散熱器撞漏氣,中國空間站也多次緊急變軌躲避星鏈衛星,太陽翼還曾被微粒撞擊受損。僅靠預警系統遠遠不夠,地面雷達只能追蹤厘米級碎片,毫米級微粒根本無法監測,只能依靠被動防護硬扛。
中國空間站構建了一套堪稱“三重保險”的防護策略。被動防護方面,為艙外管路和設備貼上“千層餅”式的鎧甲,利用金屬網和吸能材料緩沖撞擊;主動規避方面,借助天地一體監控網預判大塊碎片軌跡,實施變軌躲閃;應急處置方面,依靠艙體泄漏監測系統,讓航天員故障處置時間增加5倍。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忙碌,實驗室基本完成了防護層的安裝,但整個過程漫長而艱辛。目前,問天實驗艙整體裝置已基本完工,然而天和核心艙與夢天實驗艙的加固工作仍在繼續。隨神舟二十號完成部分任務后,后續乘組還需繼續為空間站“貼上一層太空的瓷磚”。
2025年11月,這場防護戰迎來高潮,也讓我們看到了太空垃圾問題的嚴重性及其對經濟、民生的巨大危害。神舟二十號返回前夕,疑似遭遇微小碎片撞擊,返回任務緊急推遲。地面團隊迅速啟動風險評估,用機械臂的相機對飛船的熱防護層和推進系統等進行仔細拍攝。此時,中國航天的“雙保險”體系發揮了關鍵作用。在空間站“三艙三船”的構型下,神舟二十一號隨時可接替返回任務,地面神舟二十二號船箭組合體也處于熱備狀態。不拼運氣、依靠體系,這正是中國航天的安全哲學。
太空垃圾清理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難題,目前還面臨著技術、經濟、法律等諸多困難和挑戰。不過,一些清理工作已取得初步進展。“遨龍一號”成功用緩沖墊將一片4米的碎片推走,為人類的“太空清潔”之路指明了方向。日本試驗性激光掃除碎片的太空清潔技術邁出了第一步,歐洲的“太空清潔衛星”也已初步形成方案。然而,清理成本高昂,一塊垃圾的清理費用就高達300萬美元。隨著中國空間站未來從三艙“三體”形態升級至六艙“六體”形態,撞擊風險可能會翻倍。因此,只有不斷升級防御技術,才能在這場激烈的太空攻防戰中占據主動。
每一次太空出艙,都是對人類太空生存能力的極限考驗。如今的太空出艙作業已達到精益求精的程度,但風險依然不容小覷。隨著出艙作業的深入開展,對人類太空生存能力極限的探索也將不斷深入。從地面到軌道,全鏈條的安全保障工作細致入微。航天員們手持螺絲刀和厚重的防護板,在璀璨的星辰中筑起一道道堅固的屏障。這場無聲的太空防御戰,注定沒有終點,人類將在探索與守護中不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