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于北京時間11月14日16時40分在東風著陸場西區成功著陸,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此次返回采用3圈快速返回方案,較傳統5圈模式縮短約3小時,進一步提升了任務效率。出艙后,航天員陳冬激動地表示:“我們終于平安歸來,感謝祖國和所有保障人員!我為偉大的祖國感到無比自豪!”
本次任務中,陳冬、陳中瑞、王杰三名航天員在軌駐留203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時長紀錄。自2025年4月24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以來,他們通過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6.5小時內即與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完成對接。期間,乘組完成了4次出艙活動,安裝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執行7次載荷進出艙任務,并開展艙外設施巡檢、輔助裝置安裝等工作。在科學實驗方面,團隊在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等領域實施多項試驗,為空間站長期運行積累了關鍵數據。
隨神舟二十一號返回的,還有一批特殊的“太空旅客”——空間小鼠。這些小鼠由神舟二十號飛船送入中國空間站,在軌停留約5天后隨乘組返回。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張璐透露,科研團隊通過在軌相機對小鼠進行24小時監測,發現它們能快速適應微重力環境,自主完成進食、飲水和活動,甚至捕捉到懸浮睡覺的有趣畫面。這些數據將為研究太空環境對哺乳動物的影響提供重要參考。
航天員返回后的飲食安排備受關注。據介紹,他們在返回途中享用了營養均衡的熱餐,包括紅燒牛肉拉面配煎蛋、羊肉湯、饅頭、花卷、小米粥等,水果則有葡萄、柚子和小西紅柿。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左小霞解釋,太空環境會導致航天員消化功能下降、肌肉萎縮和免疫力減弱,因此返回后需以易消化、高營養的食物為主,幫助身體逐步恢復。
原定于11月5日返回的神舟二十號乘組,因飛船遭遇空間微小碎片撞擊而推遲計劃。工程團隊通過拍照判讀、仿真分析等手段確認,返回艙舷窗玻璃裂紋可能由碎片撞擊導致,不滿足安全返回條件。為確保萬無一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決定啟用備用方案:神舟二十號留軌開展試驗,航天員改乘神舟二十一號返回。這一調整不僅化解了風險,還為空間碎片防護研究提供了寶貴數據。
空間碎片的威脅不容小覷。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指出,近地軌道碎片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運行,其撞擊能量可達子彈的10倍以上。即使直徑小于1厘米的碎片,也可能劃傷航天器舷窗或太陽翼;厘米級碎片則可能穿透外殼,引發泄漏或爆炸。國際空間站曾多次遭遇此類撞擊,中國空間站則通過加固外殼、安裝高精度攝像機和堵漏設備等措施提升防護能力。
盡管任務過程充滿挑戰,但中國航天始終以安全為首要原則,通過嚴謹的技術攻關和科學決策,確保了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據悉,神舟二十二號飛船將采取無載人發射方案,中國空間站將繼續為人類太空探索貢獻東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