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前夜,深圳某頭部美妝品牌的運營團隊緊盯著淘寶商家后臺的數據。AI生成的數據報表顯示,品牌過去24小時的加購件數低于行業均值2.3%,系統自動彈出調整定價和關鍵詞的提示。與此同時,1950公里外的北京,一家寵物食品公司通過“小萬助手”AI工具,在雙十一預熱期三次優化貓糧產品關鍵詞,采用“I人主子”“05后”等新興標簽,結合AI圖生視頻功能制作的“塞爾達風”視頻,使訂單量同比增長超35%。這些場景,成為淘系電商AI轉型的生動注腳。
這場變革的起點可追溯至2024年11月。當時,阿里巴巴決定由時任國際AI業務負責人的張凱夫(花名“凱夫”)跨部門主導淘天電商的AI升級。12月,淘天整合阿里媽媽廣告算法團隊與原有搜索、推薦算法團隊,成立“搜推智能產品事業部”。新團隊尚未梳理完技術積累,便接到緊急任務:社交媒體上用戶對淘寶搜索體驗的吐槽,如服裝品類搜索不佳、重復推薦已購商品等問題,要求團隊迅速改善。
面對22年積累的搜索引擎“冗積”,團隊意識到問題遠超技術范疇。搜索體驗的優化涉及業務、技術、商家供應鏈的全面協同,甚至需要改變內部十多年的工作習慣。這種復雜性,成為此后十個月淘天AI升級的“預演”。2024年12月,團隊在推進搜索升級的同時,還需與高層、業務線、商家溝通AI進化方向,確保電商基本盤穩定運行。多線并行的壓力,源于行業環境變化與阿里對AI的重視。
2024年下半年,OpenAI與亞馬遜分別推出“ChatBot對話購物閉環”和“Rufus智能推薦助手”,AI重構電商成為行業共識。國內大模型競爭進入沖刺階段,通義、豆包、文心一言等大廠產品通過開源或投流擴展生態,Kimi、智譜等獨角獸加速B/C端場景落地。tokens成本下降推動AI應用爆發,創業圈涌現大量“AI電商”“AI直播購物”項目。電商場景的“AI化”競爭迫在眉睫。
阿里內部,CEO吳泳銘在2023年9月提出“AI驅動”戰略后,核心業務板塊陸續啟動AI轉型。2023年12月,吳泳銘兼任淘天CEO,加速AI進程。但2024年上半年,全球AI技術在多模態、模型尺寸與成本上仍存關鍵瓶頸,行業對AI電商的具體路徑心存疑慮。轉折點出現在2024年9月,阿里發布Qwen2.5系列模型,其多模態能力與超長上下文理解成為電商搜索、對話、推薦、AIGC等場景的“利器”。
2024年雙十一結束后第10天,吳泳銘宣布成立電商事業群,任命蔣凡為CEO。蔣凡在阿里國際的兩年間,推動AI工具覆蓋40多個場景,服務超50萬商家,助力收入連續多個季度兩位數增長。然而,淘天的業務量與數據量是國際業務的數十倍甚至百倍,國內電商流程更復雜,如何在保障基本盤增長的同時完成AI轉型,成為搜推團隊的核心挑戰。
團隊將2025年AI進化聚焦于三件事:搜推廣AI升級、商家AI工具增效降本、C端AI導購產品創新。其中,搜推廣升級難度最大。淘寶搜索引擎歷經四個技術階段:2003-2010年完成分布式架構與商品庫建設;2011-2017年實現個性化、實時計算與多模態搜索;2017-2021年引入深度學習與搜推一體模式;2024年則進入AI深度改造階段。盡管此前商品庫覆蓋20億商品,搜推一體模式高效運轉,但面對AI時代,基礎架構的“脫節”問題逐漸顯現。
例如,2023年內部嘗試將商品庫信息輸入ChatGPT生成分析,卻發現保健品等品類的標簽數據不準確、不全面,AI難以輸出高質量內容。團隊意識到,若要升級搜推廣,必須重構商品庫。這項工程相當于改造“冰山下的沉默基底”,工作量遠超想象。最終,團隊開發AI Agent輔助行業小二:小二輸入需求后,AI Agent全網搜索生成標簽,經多輪核查與人工復核,在6個月內完成新商品庫建設。
搜推廣體系升級中,團隊未盲目“AI化”,而是梳理每個環節,保留傳統技術方案效率更優的部分。上線階段采用“分流”模式:先以2%用戶測試新功能,對比組數據驗證效果,再逐級擴大測試范圍。每晚,業務、分析、技術團隊復盤變量,確保結果源于AI工具而非其他因素。2024年3月后,淘天內部長期并行測試多個AI功能,項目小組以“戰斗小組”形態運作,負責人直接向凱夫匯報,賦予充分創新空間。
團隊對AI項目的評估以“實用性”為先,不追求“花活兒”或論文獎項,而是關注用戶留存率、活躍度等指標。這種思路與阿里內部“鼓勵創造”的氛圍一致:吳泳銘親自帶領創新小組,年輕人被授權直接匯報并獲得較大自由度。淘天針對AI崗位擴大招聘,重點吸納00后人才,采用系統化培養模式,保護創意性,允許新人甚至實習生上報新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