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航天領域近日再傳重要動態。11月中旬,谷神星一號(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任務時遭遇挫折,火箭一至三級飛行正常且分離順利,但四級點火飛行510秒后出現異常,飛行末段提前關機,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目前相關團隊正對具體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排查,星河動力航天公司已就此次失利向客戶及社會各界致歉。
這并非今年中國商業火箭首次發射受挫。8月15日,藍箭航天研發的朱雀二號改進型遙三運載火箭在酒泉商業航天發射場升空180秒后偏離軌道,尾部噴出異常火焰后墜毀于戈壁灘。8月30日召開的飛行故障歸零評審會確認,故障源于二級執行回路驅動器的高功率450V直流供電母線在低氣壓環境下發生電弧放電短路,導致控制執行機構故障。評審專家認為問題定位準確、改進措施有效,相關故障已歸零。
對比國際標桿,SpaceX的獵鷹9號自2010年首次發射成功以來,歷經多次技術迭代,已實現陸地與海上回收、載人軌道運輸等突破。其星艦項目雖今年經歷四次試飛失敗,但馬斯克仍通過直播強調數據價值。這種差異源于中美商業航天不同的生存邏輯:SpaceX依托NASA百億訂單支撐,而中國民營火箭企業主要依賴風險投資。
資金壓力正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據上海證券報分析,藍箭航天近兩年虧損均超10億元,反映商業航天產業"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典型特征。今年4月,碧桂園突然出售所持藍箭航天11.063%股份,套現13.05億元用于保交樓項目。這家曾于2019年領投藍箭C輪5億元融資、2020年聯合頂級風投追加12億元的地產巨頭,最終選擇在藍箭航天沖刺IPO前退出。
資本市場的態度折射出行業困境。與SpaceX成立21年后實現盈利不同,中國商業航天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短缺。除藍箭航天外,屹信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動力等多家頭部企業今年均啟動上市程序,其中藍箭航天7月25日與中金公司簽署輔導協議,被視為最有希望奪得"中國商業火箭第一股"的企業。
技術追趕步伐從未停歇。在火箭回收領域,SpaceX獵鷹9號通過著陸腿實現成熟復用,單次發射成本壓至3000美元/千克。2024年10月星艦第五次試飛中,首次采用"筷子"捕獲技術回收超重助推級,將復用間隔縮短至小時級,單次成本僅2萬元。國內方面,深藍航天9月星云一號高空垂直回收試驗在著陸階段出現異常,藍箭航天朱雀三號則成功完成十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但整體技術成熟度仍存在差距。
衛星組網領域的競爭更為激烈。SpaceX星鏈星座已實現全球覆蓋,累計發射衛星超1萬顆。截至2025年10月20日,在軌衛星8680顆,其中7448顆處于業務化運營狀態。北京市科委數據顯示,我國在軌衛星雖已突破千顆,但商業衛星占比不足半數,與國際領先水平存在顯著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