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一群身著統一制服的“小葉子”志愿者成為場館內流動的風景線。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們的裝備庫中新增了一件科技感十足的“秘密武器”——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自主研發的輕量化外骨骼機器人。這項將航天技術轉化為民生服務的創新實踐,不僅為志愿者減負增效,更成為展會服務智能化升級的生動注腳。
清晨九點的裝備領取點,三位志愿者正排隊體驗這項新科技。工程師現場演示的穿戴流程令人驚嘆:將設備背負于肩,腰部與雙腿的三個卡扣快速固定,整個過程不足半分鐘。“這套設備自重僅2.3公斤,采用航空級碳纖維材料與自適應AI算法,能實時感知穿戴者的步態頻率和肌肉負荷。”研發團隊負責人寧業衍介紹,系統每秒進行千次級數據運算,可精準輸出15-30牛頓的助力扭矩,相當于為每條腿額外配備“隱形彈簧”。
針對志愿者群體身高差異大的特點,研發團隊在人機工程學設計上頗費心思。可調節式腿桿支持1.6米至1.9米身高范圍,彈性束帶采用醫用級硅膠材質,既保證貼合度又避免長時間穿戴的壓迫感。操作界面簡化至極致:單鍵控制啟停,10秒完成穿脫,電池模塊支持熱插拔更換。現場配備的移動換電站,能在90秒內完成滿電替換,確保設備持續運轉。正在體驗的志愿者小王感慨:“就像有雙無形的手托著腰,連續引導客商行走兩小時也不覺得累。”
這項技術落地的背后,是研發團隊對志愿者需求的深度挖掘。今年初,團隊跟隨共青團上海市委開展實地調研時發現,日均兩萬步的行走量導致志愿者腿部肌肉疲勞度增加,直接影響服務時長與質量。“我們沒有追求參數極限,而是聚焦真實場景的痛點。”項目總工程師王洪武透露,經過三個月的算法優化,設備最終將肌肉疲勞度降低27%,同時將能耗控制在行業最低水平。這種“精準賦能”的理念,讓科技真正成為服務者的助力而非負擔。
這支平均年齡34歲的研發團隊中,95%成員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他們在實驗室與展會現場之間架起橋梁,將原本用于航天領域的運動控制技術,轉化為服務民生的溫暖實踐。“當看到七旬老人在科技助力下重新挺直腰桿,當聽見志愿者說設備延長了他們的服務半徑,這種成就感遠超任何技術指標。”團隊青年骨干李明說。在位于上海的特種機器人創新中心,多位老年人已提前體驗到這項技術的溫度——70歲的胡先生穿戴設備后,步行穩定性提升40%,上下臺階的自信明顯增強。
從進博會的青春助行到社區的科技助老,外骨骼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研發團隊正在開發醫療康復版、工業搬運版等系列化產品,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快速功能切換。這種“一套技術,多元應用”的研發思路,正推動著人機協同技術向更廣闊的民生領域滲透。在展會現場,佩戴設備的志愿者們步履輕盈地穿梭于各個展館,他們的青春身影與科技裝備交相輝映,共同詮釋著新時代服務精神的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