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金融投資領域,有效市場理論與隨機漫步理論猶如兩座基石,深刻影響著眾多投資者的決策方向。這兩大理論緊密相連,其核心觀點認為,股價已充分反映所有公開信息,這使得試圖通過分析公開信息來戰勝市場變得極為困難。由于新信息的發生具有不可預測性,股價變動也隨之難以捉摸,短期內的股價走勢近似于隨機游走,短線交易和市場擇時難以實現超額收益。
在投資實踐中,基本面投資與技術面投資是兩大主流方法。基本面投資聚焦于企業內在價值評估,通過剖析宏觀經濟指標、行業發展趨勢以及公司財務狀況等因素,判斷證券的投資價值與合理價位,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便是其重要支撐。技術面投資則依據市場價格、交易量等歷史數據,借助研究圖表形態、技術指標和市場趨勢等,預測證券價格未來走向,強調對市場心理和投資者行為的理解,以識別重復價格模式尋找交易機會。不少投資者采用基本面擇股搭配技術面擇時的混合策略,然而,若秉持有效市場和隨機漫步理論,主動投資的意義便被質疑,無論是基本面還是技術面分析,都難以長期帶來超額收益,持有市場組合(寬基指數基金)獲取平均回報成為更理性選擇。
回顧歷史,市場并非時刻有效,這是否意味著有效市場理論失效,主動投資可行?實際上,有效市場理論并非要求市場價格始終等于內在價值,而是指市場價格能迅速反映已知信息。盡管現代行為金融學指出群體心理和羊群效應可能導致市場價格長期偏離內在價值,但普通投資者難以利用信息差持續獲利。未來價格的“不可預測性”和“不可利用性”是關鍵,精準預測泡沫破裂時機極為困難,盲目捕捉可能因誤判而損失慘重。數據顯示,1950 - 2022年美國股市年化收益約10%,若錯過每年漲幅最高的5個交易日,長期收益降至5%;錯過20個交易日,收益則轉為負數,市場關鍵漲跌集中在少數幾天,普通投資者難以精準捕捉,頻繁擇時反而易錯過關鍵節點。
市場“非有效”時期,往往是普通投資者易犯錯之時。狂熱時,因“害怕錯過”追漲高估值資產;恐慌時,因“恐懼損失”割肉低估值資產,“追漲殺跌”行為導致長期收益跑輸市場。而不擇時的“消極投資”,憑借投資紀律有效對抗人性弱點,這并未與有效市場理念沖突,反而驗證了其核心觀點。
對于長期樂觀主義者而言,篤定經濟持續發展、市場不斷成長,投資資本市場長期總體能獲得正向回報,消極投資策略似乎契合其理念。那么,相對理性的悲觀主義者是否還應投資資本市場?排除極端悲觀情況,即便現實如悲觀預期,一切投資化為泡影,但若現實稍好,投資仍能帶來回報。全球多元化指數基金組合可抵消單一區域下行風險,參與其中或許是悲觀主義者理性選擇。
有人擔憂,若全部投資者都消極投資,市場價值發現和資源配置功能將無法實現。實際上,這是一個極端假設。現實中投資主體多元化,總有人認為自己有能力主動擇股或擇時賺取超額回報,如股神巴菲特。消極投資建立在積極投資“主動定價”基礎上,寬基指數成分股價格由積極投資者決定,積極投資實現市場價值發現功能,消極投資跟隨結果,其資金流入成分股也助力市場資源配置,減少無效消耗和非理性資金錯配。一個健全市場,既需要積極投資者“精耕細作”,也需要消極投資者“理性跟隨”。對普通投資者而言,與其在“主動投資紅海”中淪為“韭菜”,不如通過指數基金分享市場增長紅利。市場活力源于積極投資者,他們憑借過度自信參與其中,讓市場發揮價值發現與創造功能,可以說,沒有投機者就沒有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