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落幕的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一項名為“劇本驅動多模協同的高擬真數字人技術”的成果引發行業關注。這項由國內科技企業研發的技術,不僅斬獲領先科技獎,更以連續三年登榜的實力,成為全球互聯網科技發展的風向標之一。評審委員會從全球424項申報成果中遴選出17項年度領先技術,該成果與處理器芯片設計、北斗衛星導航等硬核科技同臺競技,彰顯了數字人領域的技術突破。
技術突破的直觀呈現,出現在今年6月的電商直播間。知名創業者羅永浩的數字分身與助播朱蕭木的虛擬形象同臺互動,連續6小時完成商品推介、實時互動等復雜任務。這場直播不僅吸引1300萬人次觀看,更以5500萬元的商品交易總額刷新行業紀錄。值得關注的是,數字人全程自主完成9.7萬字產品講解,生成超8300個自然動作,甚至能精準捕捉"法令紋"等面部細節,實現視覺、語音、動作的多模態協同。
支撐這場直播的"AI總導演",實則是一套復雜的技術系統。研發團隊突破傳統數字人依賴人工腳本的局限,構建起語言模型驅動的多模態協同框架。該系統通過劇本生成技術,將單一文本指令轉化為包含語調、表情、動作的立體化表演方案。當數字人提及特定產品特征時,視覺模塊會自動聚焦對應區域;在促銷環節,語音合成技術能根據語義調整語調,營造興奮氛圍。這種導演級的協調能力,使虛擬形象擺脫機械播報的刻板印象,展現出接近真人的表達張力。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五大核心能力的協同創新。在劇本生成環節,系統融合多模規劃與深度思考能力,能根據直播間實時熱度動態調整講解節奏。實時交互模塊則賦予數字人"臨場反應"能力,通過彈幕分析、氛圍感知等技術,實現問答互動、玩梗接梗等自然交互。語音合成技術突破機械朗讀瓶頸,通過文本自控機制生成與語義、情緒高度匹配的聲音。針對長時段直播的挑戰,研發團隊攻克高一致性視頻生成難題,將AI視頻生成時長從秒級拓展至小時級,確保6小時直播中表情動作的自然連貫。
技術價值正在轉化為產業動能。基于該技術打造的數字人生產平臺,已孵化超10萬個虛擬形象,覆蓋電商、教育、農業等數十個領域。在山東德州夏津縣,三位平均年齡65歲的村支書借助數字人技術開啟助農直播,實現7×24小時不間斷帶貨。開通首月即售出農產品3.3萬斤,帶動銷售額突破15萬元。這種"真人+數字人"的混合模式,已形成可復制的助農路徑,累計幫助全國千余戶農民增收超2500萬元。
商業實踐印證著技術紅利。某頭部主播的數字分身首秀中,AI系統自主調用知識庫1.3萬次,生成內容效率較真人提升數倍。商家使用數字人開播的成本較傳統模式降低80%,直播轉化率提升31%。從超頭主播的商業化驗證,到田間地頭的普惠應用,這項技術正在重塑直播電商的生態格局。當數字人能同時處理商品講解、用戶互動、氛圍調節等多線程任務,其商業價值已超越單純的人力替代,開辟出效率革命的新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