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在《金融時報》主辦的“AI未來峰會”上拋出一番引發廣泛關注的言論。他直言,歐美在科技領域實施的“封鎖”舉措實則是自毀前程,還斷言中國將在人工智能競賽中超越美國。《金融時報》在報道時特別指出,這是黃仁勛“迄今為止最直白的表態”。
事實上,這并非黃仁勛首次表達類似觀點。近兩年,他多次提及對中國科技發展的看好。對于他的這些言論,外界看法不一。有人覺得,這是他在刻意吹捧中國,目的是給美國政客制造緊張氛圍,進而促使美國放寬管制,讓英偉達能繼續在中國市場獲取豐厚利潤。不過,也有人認為,他是真心認可中國科技的實力與潛力,出于對美國的擔憂,希望以此喚醒那些尚未察覺的人。
從過往經歷來看,更傾向于后一種觀點。曾有超過十年時間專注于海外華商的跟蹤訪問,期間不少華商前輩對中國發展的預判,起初令人難以置信,但后來都一一成為現實,甚至超出預期。
2006年,與香港周大福新世界主席鄭裕彤先生會面,這是深度接觸海外華商的開端。當時談及富豪榜上遙遙領先的財富數字,鄭先生便表示,未來內地企業家必定會超越他們,不久后華人首富就會是內地企業家,而非李嘉誠。
那段時期,還與曾在IBM擔任副總裁、后又出任宏碁CEO的劉英武博士每月在東方君悅共進早餐,持續近半年。他當時斷言,最多十年,華為將全面超越思科,阿里巴巴也有望比雅虎更大。
還有一次,菲律賓首都銀行董事長鄭少堅先生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的套房中說,用不了多久,全球市值最大、最賺錢的銀行肯定都來自中國。
當時,李嘉誠宛如商業神祇,其千億級別的財富令人望塵莫及;中國商業媒體的頭版和商界高端局,活躍的是外資500強的CEO們;華為的營收規模不及思科的三分之一;雅虎剛以10億美元加雅虎中國資產控股阿里40%股權,馬云還只是“小弟”;四大行正想辦法上市,國內銀行與花旗、摩根等國際巨頭相比,根本無法登上世界舞臺。
所以,當時內心覺得這些華商前輩們是在刻意說些好聽的話。因為不自信,不相信他們所說。就像如今,黃仁勛敢預言中國AI將擊敗美國,但我們自己卻未必敢這么想。
不過,當年的華商前輩們其實都闡述過他們的理由。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強調,中國人的智慧與勤奮持續釋放,必將爆發出巨大能量。在這種背景下,將來能在中國做到第一,很大概率就是世界第一。只是,他們眼中的“中國第一”,與當時所能理解的“中國第一”有所不同。
由此可見,黃仁勛或許比白宮里的美國人更懂得中國人的智慧與勤奮所能迸發出的力量,也比我們更能看清未來中國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