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智能設備生產線上,一場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革命性突破正在上演。全球首個實現具身智能機器人真機強化學習技術量產應用的案例在此落地,標志著工業機器人正式進入"分鐘級學習"新紀元。實測數據顯示,該技術使機器人完成精密零件抓取與組裝任務的訓練周期從傳統模式的28天大幅壓縮至12分鐘。
在產線現場,一臺配備新型仿生靈巧手的機器人正自主完成微型芯片的轉移與安裝。與傳統工業機器人需要工程師預先編程不同,這臺設備僅通過12分鐘的"試錯-優化"循環,便精準掌握了力度控制與軌跡規劃能力。其指尖配備的高密度觸覺傳感器可感知0.01N級的細微力度,相當于能準確識別羽毛的觸感,配合手眼相機實現"觸覺-視覺"雙模態感知。
技術團隊負責人透露,這項突破的核心在于熱啟動強化學習(WSRL)技術的工業化應用。傳統機器人需要在實驗室搭建模擬場景進行數周離線訓練,而新技術采用"離線數據預訓練+在線快速微調"模式,使機器人帶著"基礎知識"進入生產現場。通過約5000步的現場交互"熱身",設備能快速適應真實作業環境,有效解決模型在新場景中的"信心崩潰"問題。這一技術路徑與UC Berkeley強化學習專家Sergey Levine團隊的研究成果高度吻合,后者已通過實驗證明該技術可使機器人在20分鐘內掌握新任務。
此次技術突破形成了"強化學習算法+端到端大模型+量產靈巧手"的三位一體技術體系。配套的端到端大模型打破了行業數據壁壘,使機器人能自主讀取MES生產執行系統的訂單信息,調用視覺檢測設備的零件參數,完成作業后自動向ERP系統反饋進度。產線主管形象地描述:"以前調整產線需要3名工程師對接4套系統,現在機器人自己就能完成'溝通'。"
同步量產的仿生靈巧手成為技術亮點。該裝置每個指尖集成高密度觸覺傳感器,配合手眼相機實現精準感知。現場演示中,機器人既能抓取厚度僅0.1毫米的玻璃鏡片,又能靈活組裝異形金屬部件。其核心控制單元采用國產高性能MCU,在保證精度的同時實現了成本可控,解決了傳統機器人"有力無覺"的技術痛點。
企業負責人指出,這項技術正在重構生產模式。面對制造業多品類、小批量的訂單趨勢,搭載新技術的產線可實現"前10分鐘生產A型號零件,后10分鐘切換B型號"的柔性生產,設備利用率提升40%以上。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30.2萬套,但具備環境自適應能力的不足10%。此次技術落地填補了具身智能工業化應用的空白,其核心價值在于推動機器人從"重復執行者"向"自主決策者"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