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聚焦人因工程與智能系統交互的跨國學術交流活動近日在京舉行。來自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的55位頂尖學者齊聚清華大學,在參加“2025人因工程與智能系統交互國際會議”期間,集體走進理想汽車北京研發中心與智能制造基地,展開了一場深度技術對話。
在創新工程實驗室,專家們被三大專業實驗室的尖端設備所吸引。聲學實驗室的7.3.4全景聲系統與可調混響結構,不僅通過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認證,更獲得杜比實驗室雙重背書;視覺實驗室憑借50微米級觸控精度測試平臺,結合自主研發的陽光模擬系統,將抬頭顯示雜散光驗證周期從傳統數月壓縮至數小時;空間實驗室的全球首臺智能座艙模擬器,通過168個獨立電機驅動,實現了座艙布局的毫秒級切換與動態驗證。這些突破性技術讓國際學者頻頻駐足,詳細詢問技術原理與應用場景。
實車體驗環節成為技術展示的焦點。智能空間副總裁勾曉菲現場演示了“理想同學”智能體的多項創新功能:該系統不僅能處理點餐、繳費等生活服務,更具備基礎編程能力——用戶通過“桌面大師”指令,可一鍵生成個性化桌面卡片;其長期記憶模塊能精準識別家庭成員偏好,從座椅角度到娛樂內容,實現真正的千人千面服務。一位新加坡學者在體驗后表示:“這種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物理空間的交互方式,代表了未來智能座艙的發展方向。”
智能制造基地的參觀則展現了理想汽車的體系化創新能力。專家們通過數字孿生系統,實時觀測到從沖壓到總裝的完整生產流程。柔性產能分配系統可根據訂單需求,在15分鐘內完成產線切換;全鏈路質量追溯體系通過百萬級數據采集點,實現每個零部件的全程溯源。美國人機交互協會主席在觀摩后評價:“這種研發與生產深度協同的模式,為智能汽車制造提供了全新范式。”
此次跨國技術交流不僅展示了中國企業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創新實力,更搭建起國際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對話橋梁。隨著參訪活動的結束,多位學者表示將持續關注中國智能汽車技術發展,并期待開展更多跨國合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