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張朝陽在搜狐視頻的直播間里,用最原始的方式推導著復雜的物理公式。這場持續四年的“物理實驗”,不僅讓科學知識走出象牙塔,更在流量至上的互聯網時代,開辟了一片以理性與深度為底色的知識凈土。從經典力學到量子物理,從天體運動到流體力學,這位搜狐創始人以物理學博士的身份,將個人對科學的熱忱轉化為一場跨越時空的科普盛宴。
故事始于四年前的一場雪山攀登。在海拔數千米的崗什卡峰頂,張朝陽用登山裝備的紙殼當黑板,演算飛船對接空間站的軌道公式。這個充滿物理學者本能的瞬間,成為《張朝陽的物理課》的起點。2021年11月5日,首場直播以“破天荒”的姿態亮相,四年間累計265期線上課程、超26322分鐘的知識輸出,不僅走進清華、北師大等高校,更出版了三本被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科普著作。2025年11月2日,四周年的直播課上,復雜的微分幾何公式在黑板上如溪流般展開,彈幕里既有“聽不懂但震撼”的調侃,也有專業網友對張量分量的深入探討——這已成為這場“實驗”的日常景象。
“生活中的細節都是物理的道理。”張朝陽的這句話,道出了課程的核心魅力。他將質能方程E=mc2的推導過程寫滿六塊黑板,在跨年直播中從廣義相對論推導出GPS定位原理;用流體力學解釋火鍋辣粉絲的吸味現象,借空氣波動方程說明哈爾濱零下30℃時聲音傳播變慢的原因。這種“硬核推導”與“生活化解讀”的結合,讓高深科學變得觸手可及。每周固定時間的直播,更將一時的好奇轉化為穩定的期待,使課程從偶然熱點沉淀為公眾信賴的知識品牌。
這場實驗的演進遵循著內在邏輯:從線上直播間的單人推導起步,逐步走向跨界破圈。與高校學子的面對面交流、“夜跑二環聊物理”的創新活動、結合《流浪地球》解讀引力彈弓效應的嘗試,讓知識傳播突破傳統邊界。2024年至2025年,張朝陽在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上與諾貝爾獎得主戴維·格羅斯、理論物理學家徐一鴻等頂尖科學家對話,使課程從個人知識秀升級為連接科學前沿與公眾認知的橋梁。這種自然生長的軌跡,恰似物理學中的“相變”過程——量變積累引發質變飛躍。
張朝陽的堅持悄然重塑著搜狐視頻的生態。在算法主導、娛樂至上的平臺競爭中,這里回蕩著粉筆與黑板的摩擦聲,形成獨特的“反算法”姿態。為滿足課程需求優化的直播白板功能,成為所有知識播主的“電子黑板”;強化的回放系統讓每期直播變身“視頻圖書館”。這種專業氛圍吸引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李旭、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顧壘等學者入駐,催生出《科學演講局》《星空下的對話》等知識欄目,構筑起難以復制的生態優勢。搜狐視頻由此在知識直播領域建立起差異化壁壘,通過沉淀高價值用戶、繁榮播主生態,鞏固了行業地位。
這場實驗的價值遠超知識傳播本身。張朝陽“研究式學習”的態度——每天30%時間閱讀、30%思考、30%推演——暗合其長期主義商業理念。作為中國互聯網奠基人之一,他將影響力從商業成功延伸至公共知識服務,完成從商業領袖到知識普惠踐行者的角色升華。在算法編織信息繭房、流量經濟盛行的時代,他選擇用“笨拙”的方式守護初心:打造免費的知識河流,系統性傳遞科學智慧。這種選擇回應著三十年前中國接入互聯網時的初心——消除知識鴻溝,讓每個求知心靈都能被點亮。
當短視頻平臺充斥著15秒的娛樂碎片時,搜狐視頻的直播間里,粉筆仍在書寫著百年前的經典方程。這場持續四年的物理實驗,不僅重塑著張朝陽的公共形象,更在互聯網的喧囂中,為知識同好保留了一片連接與共享的星空。在這里,好奇心依然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理性思考始終是照亮前路的明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