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的熱鬧氛圍每年都在上演,但近年來,消費者的購物熱情似乎正悄然褪去。盡管各大電商平臺依舊張燈結彩,促銷活動如火如荼,但許多人對折扣的敏感度已大不如前。走進任意一個電商應用,滿屏的雙11廣告撲面而來,距離大促的時間越來越近,消費者卻顯得格外冷靜,仿佛一場盛大的演出缺少了觀眾,熱鬧背后藏著幾分寂靜。
就在這種看似平靜的氛圍中,一位主播用驚人的銷售數據打破了沉默——董宇輝在雙11初期三天內實現了3億元的銷售額。在流量紅利逐漸消退、頭部主播頻繁“翻車”的背景下,董宇輝為何能脫穎而出,展現出強勁的商業競爭力?這背后,是一群特殊的粉絲群體在支撐。
董宇輝的粉絲中,中老年女性和寶媽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她們不僅購買他推薦的商品,更將直播間視為情感寄托的港灣。一位粉絲范范分享了她的觀察:母親原本對深加工食品嚴加管控,如今卻成了董宇輝直播間的常客,冰箱里堆滿了披薩、餡餅和生煎包,甚至連空氣炸鍋也是從直播間購入。當范范試圖勸說母親理性消費時,反而引發了母女間的矛盾。這種現象并非個例,許多中老年女性將董宇輝視為“云養女婿”,通過購買他的推薦商品,獲得一種近似追星的心理滿足。
達多多數據顯示,“與輝同行”直播間的女性粉絲占比達62%,其中24至40歲人群占比80%。她們不僅是消費者,更是董宇輝的“夢女粉”,愿意為他的推薦買單,甚至操心他的私人生活。對她們而言,董宇輝的直播間提供的不僅是商品,更是一種復合型的情緒價值。他農村出身的背景、勵志的故事,以及直播間中穿插的鄉愁、奮斗等話題,都精準擊中了中老年女性的情感需求。
與傳統的“價格殺手式”帶貨不同,董宇輝的直播風格更像是一位“人生導師”。他不會一味強調低價,而是通過講述故事、分享感悟,與粉絲建立信任感。這種“反消費話術”讓消費者在購物時,決策邏輯從“需要與否”轉變為“董宇輝是否推薦”。數據顯示,在與輝同行直播間,雙十一專場累計吸引了近7000萬人次觀看,3天銷售額達3億元。雖然這一數據并非一騎絕塵,但在當前消費環境下已足夠引人注目。
董宇輝的崛起,反映了直播行業從“流量為王”向“留量為王”的轉變。過去,李佳琦等頭部主播憑借嚴格的選品和極致的低價,與消費者建立了“功能型信任”。然而,隨著消費市場的飽和,性價比已不再是唯一驅動力。2022年雙11,李佳琦以215億元的銷售額穩居頭部,但次年因眉筆事件,總GMV驟降至95億元。盡管他仍是頭部主播,但輝煌已難再現。
相比之下,董宇輝的粉絲更看重情感連接。她們在直播間停留,首要目的未必是搶購低價商品,而是為了聽他說話,獲得心理慰藉。這種消費行為更像是一種“順手”的舉動,情感滿足成為主導因素。在選品同質化的今天,消費者自然會流向最能打動自己的主播。董宇輝通過營造畫面感、傳遞情感價值,成功搭建起商品、內容和情感三者之間的“信任三角”。
雙11的十年變遷,見證了消費者從瘋狂搶購到理性消費的轉變。早期的雙11是真正的“手慢無”,消費者會提前規劃預算,卡點清空購物車。后來,預售定金+尾款的模式減少了焦慮,但也增加了復雜性。2016年后,跨店滿減、品類券、店鋪券等規則讓雙11變成了一場數學題,消費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計算最優方案。盡管平臺通過這種方式延長了用戶停留時間,但消費者的耐心也在逐漸消耗。
近兩年的雙11,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疲憊,直接進入了“不買立省”階段。過去還會做攻略、抄作業,如今連這些興趣都提不起來。甚至有消費者發現,雙11的價格反而比平時更貴,期待大促早日結束。直播行業也從追求流量轉向了留住用戶,經歷過價格戰和購物節轟炸的消費者,消費行為愈發理性。
董宇輝的成功并非偶然,他抓住了物質豐裕時代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在頭部主播分流、C位輪番更替的背景下,他的出現為直播行業提供了新的思路。雙11不會因部分消費者的理性而消失,但它確實需要尋找新的方式來重新點燃購物熱情。這場關于消費的喧囂,或許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