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會員商店又一次因APP改版引發爭議,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此次改版將商品圖片從原本的實物白底圖調整為更具視覺吸引力的“藝術照”,生鮮肉類甚至直接展示烹飪后的成品圖。從視覺效果來看,新版本確實更加精致,但用戶反饋卻并不友好。
許多老用戶指出,改版后的界面信息獲取效率大幅下降。過去,用戶只需一眼即可判斷商品是否符合需求,并快速了解大致分量;如今,核心信息被隱藏,查看配料表需要多次點擊,使用體驗明顯變差。社交媒體上,用戶紛紛表達不滿,甚至有人調侃“越改越難用”。
巧合的是,就在改版爭議前不久,沃爾瑪中國宣布任命阿里巴巴前高管劉鵬為山姆會員店業態總裁,直接向沃爾瑪中國總裁及首席執行官朱曉靜匯報。這一人事變動迅速引發聯想,部分網友認為山姆正在“阿里化”,甚至猜測其未來會引入滿減活動、花唄支付、免密支付等功能,甚至可能跳轉至淘寶平臺。
面對輿論壓力,山姆迅速作出回應,連夜將商品圖回檔至舊版,并發布公告稱改版自8月底起已進入測試階段,并非近期突然上線。公告還強調,將持續聽取會員意見并不斷改進。然而,關于此次改版是否由新任總裁主導,目前仍無明確證據,相關討論更多停留在猜測層面。
用戶對山姆的不滿,本質并非針對某位高管或具體改版,而是對品牌定位變化的抗拒。作為會員制商店,山姆每年收取至少260元會員費,用戶期待的是“專業買手”服務——在同等價格下提供更高品質,或在同等品質下提供更低價格,甚至挖掘獨家商品。然而,近期一系列事件讓這種信任受到挑戰。
今年7月,多名用戶發現高頻回購的商品被下架,取而代之的是類似便利店常見的普通商品。近期,又有用戶指出部分商品漲價,甚至比電商平臺更貴。例如,一款屈臣氏檸檬茶在山姆的售價從49.9元漲至59.9元,而天貓超市同款規格僅需44.12元。盡管山姆商品存在配方差異,但當這種差異難以感知時,用戶對會員費的認可度自然下降。
除商品問題外,山姆近期還陷入多起爭議:配送員超載、售賣涉嫌抄襲的黃金飾品、兒童滑板車執行標準存疑等。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個問題:快速擴張下,山姆的供應鏈能力可能難以支撐現有規模。
據新浪財經報道,山姆對商品的毛利率要求更加嚴格,品牌商品需達到20%以上,自有品牌商品需在15%至20%之間。這一要求并非新規,但執行力度可能加強。面對用戶反饋的紙巾質量下降、牛奶變質等問題,供應鏈人士分析,核心原因是成本壓力傳導。山姆憑借采購量優勢壓低供應商價格,部分供應商為維持利潤可能“偷工減料”。
回顧山姆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其策略調整清晰可見。1996年,山姆進入中國,首店落戶深圳,此后24年僅開出30家店,主打精耕細作。2020年后,擴張速度明顯加快,近5年新增近30家店,目前門店總數已達59家,并開始向縣域市場下沉,在晉江、昆山、張家港等地開店。
縣域市場的潛力不容小覷。這些地區的消費者收入水平較高,對高品質進口商品有強烈需求,但本地購買渠道有限。目前,許多縣城已涌現出山姆代購產業,專人驅車至鄰市采購,加價后轉售,形成一門特色生意。
從戰略角度看,山姆的擴張路徑并無問題,甚至面臨廣闊市場。但快速擴張對供應鏈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商品需適應下沉市場需求,引入更多國民品牌。新任總裁劉鵬的履歷顯示,其可能被委以重任,補足山姆在運營或供應鏈方面的短板。
然而,平衡老用戶體驗與新用戶增長并非易事。如今,用戶對品牌變動的反饋更加直接,吐槽可能迅速演變為投訴,甚至要求品牌“保留經典、剔除不合心意”。對于山姆這樣規模龐大的企業而言,每一次調整都被置于聚光燈下,任何改變都需付出代價。或許,那個“小而美”的山姆時代,已逐漸成為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