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形機器人領域迎來價格與市場的雙重突破,商業化進程明顯加快,正朝著規模化應用穩步邁進。隨著資本關注度提升和市場期待升溫,一個關鍵問題擺在眼前:這些具備跑跳能力的機器人,何時能在工廠和家庭中穩定高效地“工作”與“服務”?
價格“破冰”是推動人形機器人普及的重要一步。以北京兩家企業為例,其推出的機器人身高與幼兒相仿,具備跑跳、陪玩等功能,價格已降至高端智能手機水平。松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指出,通過核心部件自研、提高國產化率及使用復合材料,機器人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他強調,中國在硬件測試領域的優勢將使其成為首個實現機器人家庭規模化應用的國家。
商業化提速的信號在訂單中愈發明顯。今年以來,具身智能機器人行業交付節奏加快,多筆大額訂單落地。10月29日,越疆機器人與瑞德豐簽署超8050萬元的采購合同,涵蓋人形機器人及協作機器人;9月,智平方與半導體顯示企業達成合作,未來三年將部署超1000臺機器人,訂單金額達數億元。優必選、宇樹科技等企業也披露了來自制造業的訂單。智平方創始人郭彥東認為,未來三年行業競爭將聚焦“真實場景閉環”——機器人需在更多商業場景中部署,通過作業數據反哺模型與硬件迭代,形成技術壁壘。他同時提醒,當前應優先提升產品性能,而非陷入價格戰。
盡管前景廣闊,人形機器人“進萬家”仍面臨能力瓶頸。目前,公眾更多在機器人賽事、展演或科研實驗室中看到其身影,而工廠與家庭場景中的規模化應用尚未充分實現。姜哲源提出,在技術未完全勝任養老護理、家政等復雜任務前,機器人可優先提供情緒價值,如陪伴兒童、教學編程等,這些方向有望短期內進入家庭。不過,優必選執行董事鄧峰對此持謹慎態度,他認為家庭環境的定制化需求和復雜任務對機器人能力要求極高,3至5年內仍難以實現家庭服務。工業場景中,機器人效率僅為人類的30%至40%,從“實習生”到“熟練工”仍需突破技術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