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煤炭采礦技術交流會及設備展上,山東能源集團、云鼎科技與華為聯合發布的六大創新成果,成為傳統工業智能化轉型的重要里程碑。這些成果直指礦山等行業長期面臨的AI開發困境——技術門檻高、場景適配難、復制成本高,推動AI開發模式從“作坊式”向“工廠式”躍遷。這場變革不僅重塑了礦山生產邏輯,更將智能化范式快速擴展至鋼鐵、化工、水泥等工業領域。
傳統礦山AI應用曾陷入“散、小、亂”的怪圈:每個場景獨立開發算法,模型互不兼容,數據壁壘高筑。以皮帶跑偏識別、瓦斯監測為例,企業需為不同場景重復投入資源,導致開發周期長、成本居高不下。華為與合作伙伴構建的“工廠式”體系,通過“1個AI開發平臺+4種核心能力+N個場景”的標準化架構,打破了這一僵局。在興隆莊、李樓等煤礦,視覺大模型已實現甲烷傳感器監測自動化,預測大模型使煤泥浮選藥耗降低0.05kg/t,精煤產率提升0.1%以上。
技術復制的關鍵在于“邊用邊學”的閉環機制。通過輕量化增訓設備“調優艙”,優秀模型可快速遷移至其他礦井。這一模式使成果從山東能源內部迅速擴展至國家管網、皖北煤電等70余家單位,驗證了“工廠式”開發的可擴展性。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標準化架構為跨行業復制奠定了基礎——李樓煤業的“綜合承載網”技術,通過FlexE硬切片實現多網絡合一,其低時延、大帶寬特性同樣適用于鋼鐵廠控制網絡與化工廠數據接入。
模塊化能力復用進一步降低了新場景開發門檻。礦山盤古大模型提供的視覺、預測等能力,如同“數字積木”被廣泛重組:在寶武鋼鐵,視覺能力用于棒材表面缺陷檢測;在萬華化學,同源技術則監控設備狀態;預測能力從礦山瓦斯預警延伸至鋼鐵高爐爐溫控制與化工裝置優化。這種“一次開發、多行業復用”的模式,使南鋼軋制力預報、云天化氣化爐參數預測等場景得以快速落地。
生態協同模式則解決了技術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華為與創力集團、華運智遠等伙伴共建行業中間件平臺,將技術底座與產業Know-How深度融合。這種“平臺+場景”的合作范式,在寶武、南鋼、中鋁等企業的實踐中得到復制:寶武高爐大模型通過時序算法解析1400多個參數,實現爐溫精準調控,單爐年節約成本超千萬元;云天化氣化裝置自動化率躍升至96.88%,上半年減排二氧化碳2.23萬噸。
跨行業復制的浪潮正在重塑工業生產邏輯。在伊敏露天礦,100臺無人駕駛礦卡通過預測性維護模型提升綜合效率20%;南京鋼鐵利用軋制力預報減少非計劃停機;萬華化學通過設備老化預測補充機理故障感知。從配煤優化到水泥燒成系統全局尋優,從電解鋁添加劑配比到軋鋼工藝控制,AI正從單點突破轉向全流程滲透。無人礦卡數量預計2025年底突破5000輛,標志著規模化智能時代已悄然來臨。
這場變革的本質,是數據與AI驅動的工業范式轉移。當礦山的數字化經驗能夠照亮鋼鐵洪流與化工塔林,當標準化架構、模塊化能力與開放生態形成合力,中國工業正以獨特路徑邁向智能化的新紀元。這不是簡單的技術遷移,而是一場涉及技術架構、生產邏輯與產業生態的深度重構,其影響將遠超單一行業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