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規劃建議中,科技現代化被視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廣東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前沿陣地,近年來通過持續投入和突破,在智能眼鏡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智能眼鏡產業的重要力量。
深圳作為廣東智能眼鏡產業的核心城市,聚集了全國70%以上的AI眼鏡研發力量,每兩副智能眼鏡中就有一副產自這里。記者體驗了一款集提詞、翻譯、拍攝功能于一體的智能眼鏡,發現其在戶外光線條件下仍能清晰顯示提詞內容,并能根據語速自動調節。拍攝功能同樣出色,畫質和色彩表現良好,即使在快速移動時畫面也保持穩定。該眼鏡還具備實時翻譯功能,能夠快速準確地完成中英文互譯,并記錄對話內容,生成摘要和要點速覽。
盡管智能眼鏡在功能上表現出色,但長期佩戴仍會對鼻梁造成一定壓力,且連續使用五六小時后需要充電。不過,研發人員表示,這些功能仍在不斷優化中,未來還將增加懸浮箭頭導航等新功能,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智能眼鏡的技術突破并非易事。幾年前,行業面臨一個難題:圖像亮度與鏡片透光性難以兼顧,導致要么圖像模糊,要么視野受限。廣州的一家企業通過“衍射光波導”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該技術通過定制“光柵”,控制光線在鏡片上的通路,使圖像在鏡片內的“光隧道”中高速前進,最終在眼前的小窗口精準投射,而鏡片其他部分保持透明,不影響真實世界的觀察。
廣納四維(廣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總監史瑞介紹,光柵的尺寸只有幾百個納米,通過精確設計其深度、寬度和占空比,才能實現理想的顯示效果。任何微小瑕疵都可能導致圖像出現雜光和重影,因此團隊會使用電子顯微鏡逐一檢查光柵設計與原始方案的偏差,并通過不斷迭代加工來優化性能。目前,該團隊已申請了100多項國內外專利,并正在攻克消除鏡片上投影區域分界線的新難題。
科研力量的市場化轉型是廣東智能眼鏡產業突破的關鍵。2020年,科技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為科研人員提供了知識產權賦權,激發了團隊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廣納四維的董事長李曉軍作為項目牽頭人,享有了70%的知識產權收益,這為團隊帶來了關鍵的資金支持和市場認可。2021年底,李曉軍離崗創業,將技術徹底產業化,原單位也成為公司股東。四年間,公司員工和場地規模擴大,營收增長數十倍,波導片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61.4%,單品出貨量全球第一。
深圳作為“創新之城”,正以智能眼鏡為抓手,推動跨區域創新協同和產業協作。多家企業帶著“獨家絕技”加入賽道,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合作的生態。例如,一家原本從事激光顯示的企業將技術應用于智能眼鏡的光機研發,通過整合兩個出光口為一個,降低了成本50%,并減輕了佩戴重量。另一家傳統眼鏡企業則利用在工藝和外觀上的優勢,優化智能眼鏡的舒適度和設計感。
深圳市AI眼鏡產業聯盟秘書長寇寧硯表示,組建產業聯盟的核心目標是打破企業間的協作壁壘,尤其是在AI眼鏡這類集成度高、跨學科特征突出的新賽道中,通過交融互通找到新的行業增長極。大灣區企業還在積極拓展全球市場,例如參加2025年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與歐洲企業合作開發更具創意的AI眼鏡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