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天文學家首次在一顆類太陽恒星周圍探測到行星“飛馬座51b”,這一發現徹底顛覆了人類對行星系統的傳統認知。這顆氣態巨行星的軌道半徑僅為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二十分之一,比水星更靠近其宿主恒星。如此極端的軌道位置,與太陽系中氣態巨行星分布于外太陽系的規律形成鮮明對比,迫使科學家重新審視行星形成理論。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謝基偉教授指出,傳統行星形成理論以“雪線”概念為核心——在太陽系中,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區域因溫度適宜,水冰能夠凝結形成固態核心,進而吸附氣體形成巨行星。而雪線以內由于恒星輻射強烈,難以積累足夠物質形成大型行星。飛馬座51b的出現,如同在恒星旁放置了一個“大雪球”,其存在本身便是對經典理論的挑戰。
為解釋這一矛盾,天文學界提出了“熱木星”概念。這類行星雖具有與木星相似的氣態結構,卻因極端靠近恒星而處于潮汐鎖定狀態——一面永遠朝向恒星,另一面則處于永恒黑暗。謝基偉團隊的研究揭示,熱木星并非直接形成于當前軌道,而是通過三種可能的機制從更遠距離遷移而來:原行星盤與行星的相互作用(盤遷移模型)、行星間引力散射(散射遷移模型),以及長期混沌的軌道演化。
2023年,該團隊基于74顆熱木星的觀測數據,首次證實熱木星的出現率隨恒星年齡增長而下降。這一發現解釋了為何1999年哈勃望遠鏡在球狀星團中未探測到熱木星——這些星團中的恒星年齡普遍超過百億年,即便曾存在熱木星,也早已被恒星潮汐力撕裂吞噬。近期,團隊進一步擴大樣本至123顆熱木星,通過中國郭守敬望遠鏡與歐洲“蓋亞”探測器的聯合觀測,得出更精確的定量結論:熱木星的出現率以20億年為拐點,呈現“前慢后快”的分段衰減趨勢。
研究還首次區分了熱木星的兩大族群:“早來族”與“晚來族”。前者約占六成,在恒星形成初期便完成遷移;后者則通過長期混沌機制,在數十億年尺度上逐漸靠近恒星。值得注意的是,“晚來族”更傾向于出現在金屬豐度較高的恒星周圍,且軌道面與恒星自轉軸存在顯著夾角。謝基偉解釋,恒星中的金屬元素(比氫和氦重的元素)主要來自上一代恒星爆炸后的殘余物質,因此金屬豐度高的恒星通常形成較晚,這一特征為“長期混沌”機制提供了關鍵證據。
目前,人類已確認的系外行星超過6000顆,其中數百顆屬于熱木星。謝基偉團隊的研究不僅優化了遷移模型,還為預測恒星周圍熱木星的存在提供了理論依據。盡管熱木星與地球環境迥異,但研究其被恒星潮汐鎖定、逐步耗散的過程,有助于推測太陽進入紅巨星階段后,水星、金星與地球的潛在命運。
該團隊計劃將研究擴展至巖質行星領域,通過分析恒星系統中類地行星的形成與演化,既可“預見”地球的未來,也為尋找宜居行星提供線索。隨著中國空間望遠鏡項目的推進,未來將擁有更強大的工具探測系外行星,揭開更多行星演化的奧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