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材料的發展軌跡,始終與人類文明進程緊密交織。從傳統織物裝點生活美學,到高性能纖維支撐科技突破,這一領域的每一次革新都在重塑世界。近日,第十二屆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會議在上海開幕,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纖維材料領域的創新前沿。
會議期間,第五屆“錢寶鈞纖維材料獎”的揭曉成為焦點。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特聘教授蔣士成憑借推動中國聚酯纖維技術躋身世界領先行列的貢獻,榮獲“杰出貢獻獎”。牛津大學穆蒂教授與南開大學劉遵峰教授則因在生物醫用纖維臨床應用和扭熱制冷技術方面的突破,共同摘得“青年學者獎”。該獎項由先進纖維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于2017年設立,每兩年評選一次,旨在表彰全球纖維材料領域的卓越研究者。
與會專家圍繞“郅好纖維,至美世界”主題,深入探討了柔性新能源材料、生物電子器件、綠色功能集成材料等領域的最新進展。美國工程院院士安東尼奧·法切蒂在報告中展示了其團隊研發的高延展性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和新型離子導體材料,為神經形態計算與生物集成電子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斯坦福大學崔屹教授則介紹了基于納米反射原理的智能織物技術,通過可回收材料實現個人溫控與節能的雙重突破。
作為纖維材料領域的奠基人之一,錢寶鈞先生倡導的“五愛”精神持續激勵著科研工作者。第三屆“青年學者獎”獲得者張耀鵬教授指出,該獎項不僅是對科研成果的認可,更是對科學精神傳承的推動。他強調,纖維材料研究需兼顧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為解決全球能源與環境問題提供新思路。
會議主辦方表示,歷經二十余年發展,國際纖維材料會議已成為跨國學術合作的重要平臺。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在閉幕致辭中提到,當前正值“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啟動的關鍵節點,科技工作者需以全球視野聚焦關鍵領域,加速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此次會議涵蓋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全方位討論,參會者通過主題報告、墻報展示和專題研討等形式,深入交流了纖維材料在能源、醫療、環保等領域的跨界融合潛力。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纖維材料正從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其發展將深刻影響未來科技與社會的變革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