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智能化領域迎來重大突破,一款專為苜蓿種子田設計的智能除草機器人近日問世。這款由自治區草業技術創新中心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研發的設備,采用"激光+機械"復合除草技術,在苜蓿苗期雜草清除作業中展現出卓越性能。經實地測試,該機器人單點處理時間僅需50毫秒,每秒可處理40株雜草,每小時清除量突破萬株大關,雜草清理率超過98%,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研發團隊針對苜蓿田壟作特點,突破多項技術瓶頸。通過動態特征增強算法,實現了激光點云與視覺圖像的空間精準配準,使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下仍能保持連續作業能力。在導航系統方面,采用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即便在光照劇烈變化、雜草密集干擾的條件下,仍可實現厘米級定位精度,確保沿作物行穩定行走。針對壟間轉向等特殊場景,團隊開發了自適應路徑規劃算法,使設備能靈活應對地塊邊界變化。
為優化能源利用效率,科研人員創新采用"行間機械除草+株間激光除草"的協同作業模式。該系統通過高速通信模塊實時處理坐標信息,配合可調制激光系統與高精度振鏡,實現毫秒級響應速度。當檢測到無草區域或障礙物時,機械模塊自動切換至節能模式,既保證了除草精度,又將能耗降低30%以上。特別設計的激光功率動態調節功能,可根據雜草種類自動調整能量輸出,避免對苜蓿幼苗造成損傷。
據技術負責人介紹,該設備已進入產業化推廣階段。研發團隊正在開發模塊化適配系統,通過調整參數即可實現對燕麥、青貯玉米等不同飼草作物的除草作業。這種全鏈條解決方案不僅能減少化學除草劑使用量,還可降低人工成本40%以上,同時提升作物品質。目前,多家農業企業已表達合作意向,首批設備將在內蒙古、甘肅等飼草主產區開展示范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