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近日公布,2026年將密集實施四次關鍵飛行任務,涵蓋貨運飛船、載人飛船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設進入常態化運營階段。
首次任務由天舟十號貨運飛船擔綱,計劃從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該飛船將采用后向端口對接方式,與空間站核心艙完成交會對接。其核心使命包括運送航天員長期駐留所需的生活物資、艙外航天服等關鍵裝備,同時攜帶空間站平臺維護所需的備件、推進劑及各類科學實驗載荷。任務結束后,飛船將攜帶在軌產生的廢棄物返回大氣層銷毀,實現空間資源的閉環管理。
載人飛行領域將迎來雙飛船任務。神舟二十二號與二十三號載人飛船均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出發,分別采用徑向端口和前向端口對接模式。兩艘飛船均配置3人乘組,其中神舟二十二號乘組將開展為期1年以上的超長駐留試驗,重點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健康保障能力。任務期間,航天員將執行多次出艙活動,完成貨物氣閘艙操作,并持續推進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驗證,同時開展空間站日常管理及科普教育活動。
新一代載人飛船夢舟一號將迎來歷史性首飛。該飛船采用無人模式從文昌發射場升空,通過徑向端口與核心艙對接。此次飛行將首次應用長征十號甲運載火箭,全面驗證夢舟飛船的全系統工作性能。作為神舟飛船的升級版,夢舟采用模塊化設計,由返回艙和服務艙構成,具備更強的天地往返運輸能力。試驗載荷包括環境評價設備、技術驗證產品及科學實驗模塊,為后續載人飛行奠定技術基礎。
四次任務構成完整的空間站運營體系:天舟十號保障物資供應,神舟二十二號與二十三號實現人員輪換與長期駐留,夢舟一號驗證新一代飛船性能。這種"貨運補給+載人輪換+技術驗證"的組合模式,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從建設階段全面轉向應用與發展階段,為后續深空探測任務積累關鍵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