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行業近日因一樁看似“反常”的交易掀起熱議:意大利超跑傳奇法拉利,首次將一輛中國品牌電動車——小米SU7 Ultra納入其研發體系。這一舉動不僅打破了傳統超跑廠商的技術壁壘,更被視為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關鍵信號。據知情人士透露,法拉利此次采購并非偶然,而是為加速下一代純電平臺開發而進行的深度技術調研。

長期以來,法拉利對測試車輛的準入標準極為嚴苛。此前,其意大利馬拉內羅工廠僅允許保時捷Taycan等少數頂級電動車進入研發區域,而小米SU7 Ultra的“入場券”,標志著中國電動車技術首次獲得傳統超跑巨頭的認可。業內人士指出,這一選擇背后,是法拉利對小米在電動化領域技術突破的重視。例如,SU7 Ultra搭載的三電機扭矩矢量控制系統,可實現毫秒級動力分配,配合1.98秒破百的加速性能,已達到超跑級動力標準。更關鍵的是,小米在電池熱管理、車身輕量化及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上的創新,為法拉利提供了可借鑒的技術路徑。
電動超跑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重塑。特斯拉Roadster、Rimac Nevera等新興品牌憑借電動化優勢,對法拉利等傳統豪強形成直接挑戰。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電動超跑銷量同比增長127%,而傳統燃油超跑市場增速不足5%。為應對這一趨勢,法拉利計劃在2026年前推出首款純電量產車型,但其在電機效率、電池能量密度等核心技術上仍面臨瓶頸。相比之下,小米SU7 Ultra的技術配置更具參考價值:其搭載的寧德時代麒麟電池支持800V高壓快充,匯川技術電機峰值功率達1548馬力,自研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則將車身扭轉剛度提升至38000N·m/deg,這些指標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中國汽車技術的崛起已引發全球產業鏈變革。法拉利采購SU7 Ultra的決策,反映出傳統廠商從“技術輸出者”向“技術學習者”的角色轉變。過去十年,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投入超2.3萬億元,形成覆蓋電池、電機、電控的完整產業鏈。以小米為例,其通過整合寧德時代、匯川技術等供應商資源,結合自研算法,僅用3年時間便打造出媲美傳統超跑性能的電動車型。這種“中國方案”正在改變全球汽車技術標準——SU7 Ultra在紐博格林北環賽道創下的7分10秒圈速記錄,已超越多數傳統燃油超跑。
這場技術遷移的背后,是汽車產業權力中心的轉移。麥肯錫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品牌將占據全球電動車市場45%的份額,其中高端電動超跑領域增速最快。法拉利的舉動或許只是一個開始:隨著更多中國電動車型在性能、智能化上實現突破,傳統豪華品牌不得不加速技術迭代,甚至通過合作或逆向研發來彌補短板。而小米等新勢力車企的全球化布局,也在推動汽車行業從“機械競爭”向“軟件定義汽車”的新階段演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