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第三代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研發進程再度遭遇波折。據供應鏈人士透露,原計劃于今年初敲定技術方案并啟動量產的Optimus,其設計定型時間被推遲至明年一季度。這一變動直接影響了部分供應商的訂單預期——某家為該項目投入數億元研發、組建數百人團隊的供應商,原本有望獲得數億美元訂單,如今卻面臨交付時間的不確定性。
馬斯克在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承認,Optimus的靈巧手研發難度遠超預期。他解釋稱:“要讓人形機器人的手達到人類般的靈活度,是極其復雜的工程挑戰。”據內部消息,特斯拉雖在半個月前確定了靈巧手的技術路線,但電機散熱不足、零件壽命短等問題仍未解決。例如,當前靈巧手的單只成本超過6000美元,且在分揀快遞的測試中,僅能維持六個星期的使用壽命,全年更換零件的費用接近10萬美元,足以在美國雇傭兩名汽車工人。
盡管研發進度滯后,特斯拉卻意外上調了量產目標。多位供應商表示,他們是在馬斯克公開表態后才得知,公司計劃到明年底將Optimus的年產能提升至100萬臺。然而,這一目標與特斯拉近期對供應商的摸排結果存在矛盾:采購部門要求部分供應商在明年10月將零件產能提升至每周1000臺,12月再翻倍至每周2000臺,全年產能僅約10萬臺。有供應商直言:“特斯拉的指引總是變化,我們不會完全依賴他們的時間表。”
Optimus的機身設計也在持續優化。為減輕體重,工程師將腰部執行器的諧波減速器更換為新型型號,并重新設計了更輕的電機。馬斯克曾要求三代Optimus在二代56.6公斤的基礎上減重10公斤,但目前僅完成70%,減重7.3公斤。靈巧手的執行器數量從17個增至22個,手掌部位新增電子皮膚傳感器,以提升觸覺感知能力。但這些改動加劇了工程難度——在手掌狹小空間內塞入更多微型絲杠和電機,導致精密齒輪在高頻運轉中磨損加劇,柔性電子皮膚也因頻繁摩擦而快速損耗。
供應鏈信息顯示,特斯拉已基本確定靈巧手和前臂以外的零部件供應商,并于今年9月恢復零件采購,開始生產無手的Optimus原型機,每周產能超過200臺。這一調整的直接目的是為了一場“驚艷”的發布會,而非實現馬斯克此前承諾的智能水平。有供應商高管指出:“人形機器人行業競爭激烈,馬斯克需要一場震撼的演示來拉開差距,比如讓機器人與他共舞或與投資者互動。”
性能短板仍是Optimus量產的主要障礙。據測試,二代Optimus在汽車工廠的工作速度僅為人類的20%至30%,僅個別簡單動作能達到60%;三代雖在搬運效率上提升了一倍,但仍顯著慢于工人。手臂、腿部關節執行器的壽命和穩定性也未達預期,精密部件如行星滾柱絲杠的壽命遠低于人體關節的自我修復能力。一位機器人公司高管表示:“從行走到抓取,Optimus的每個動作都會磨損精密零件,而更換成本高昂。”
盡管挑戰重重,特斯拉仍吸引著大量供應商合作。部分企業表示,進入特斯拉供應鏈不僅意味著訂單,還能獲得技術扶持。例如,某家被選定的供應商在兩年內未能攻克無框力矩電機的技術難題,最終由特斯拉提供解決方案并授權生產。特斯拉的品牌效應也推動了供應商股價上漲,即使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只要與特斯拉合作,便能獲得市場關注。目前,仍有至少10家公司正在競標靈巧手的供應資格。
據知情人士透露,已有數家全球頭部汽車零部件企業與特斯拉洽談意向訂單,總數超過1萬臺,計劃讓Optimus優先進入工廠測試。盡管特斯拉尚未證明Optimus的商用價值,但其量產規模已遠超競爭對手。按最低計劃估算,特斯拉明年仍將生產約5萬臺人形機器人,是Figure等公司數量的數倍。馬斯克在電話會上重申:“Optimus的大規模部署將帶來無限可能,其生產力可能是人類的五倍,且能24小時不間斷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