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GC概念第一股"出門問問(2438.HK)發布2025年上半年財報時,市場目光再次聚焦這家轉型中的AI企業。數據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收入1.79億元,同比增長10%,期內虧損縮減至290萬元,同比大幅收窄99.5%,經調整凈虧損下降97.5%至140萬元。這份成績單背后,是創始人李志飛帶領團隊進行的深度戰略調整——從技術路線到組織架構,從商業模式到市場布局,這家成立13年的企業正在書寫AI時代的生存法則。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布局AI的企業,出門問問的轉型軌跡充滿波折。從2012年創立至今,公司經歷過硬件制造、軟件服務、消費級與企業級市場的多輪切換,業務觸角延伸至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這種"多變"的戰略曾被質疑缺乏定力,但在李志飛看來,這是應對技術浪潮與市場變化的必要選擇。"就像航海時遇到風浪,不調帆轉向就會觸礁。"他坦言,公司曾同時開展硬件、軟件、To C、To B業務,但定制化To B項目的高人力消耗與長周期最終成為負擔。2024年,出門問問啟動"瘦身計劃",將核心業務聚焦于智能體開發,砍掉拖累效率的項目。
真正的變革發生在組織內部。李志飛提出"全面AI化"戰略,將AI技術深度嵌入研發、運營、客服等全流程。一個典型案例是,他曾在假期用Cursor工具獨自開發AI原生協作平臺原型,僅用兩天時間就實現了虛擬員工收發信息、處理文檔的功能。這項原本需要20人團隊耗時一個月的工作,成本壓縮至每天50美元token費用,AI每日產出代碼量達4萬行,遠超傳統程序員效率。但挑戰隨之而來:工程師團隊用老方法操作AI工具,效率大打折扣。為此,公司開發虛擬組織協作系統,通過AI Coding Agent處理重復任務,兩三人即可完成原需五六人團隊的工作,功能開發周期從一周縮短至數天。
技術路線的調整同樣關鍵。2023年大模型熱潮中,出門問問曾投入自研"序列猴子"模型,但面對巨頭百億級資金投入的競爭,公司果斷轉向細分領域。李志飛算過一筆賬:"投1億元做模型,對手可能投100億元,這筆錢注定打水漂。"放棄軍備競賽后,企業將資源集中于場景化應用,通過翻譯、語音交互等訂閱服務及企業定制化方案,將硬件一次性交易轉化為長期服務關系。這種轉變在華為云IBC峰會上推出的AI數字員工產品中得到體現:該產品支持50國語言、600余種聲音風格,可克隆聲音、翻譯視頻、生成數字人形象,應用于傳媒等行業的主持人、帶貨主播等場景,顯著降低人力成本。
海外市場已成為支撐增長的核心引擎。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總收入3.9億元中,海外營收占比達41.8%,2025年這一比例接近半數。智能硬件產品95%以上銷往海外,AIGC軟件訂閱業務在北美、歐洲、東南亞注冊用戶超千萬,付費用戶突破百萬。李志飛在業績說明會上強調:"海外軟件業務已具備自負盈虧能力,與硬件出口形成互補。"但全球化并非坦途,不同市場的監管差異帶來挑戰:北美對技術體驗要求嚴苛,歐洲數據安全法規復雜,東南亞則需適配多種支付方式。為此,公司選擇與甲骨文云基礎設施合作,將生成式AI部署在本地合規數據中心,既降低跨境風險,又提升服務效率。
這種"內外兼修"的轉型正在重塑企業競爭力。內部通過AI工具實現"超級個體"模式,外部借全球化布局拓展生存空間。當被問及如何看待中國AI企業的國際定位時,李志飛以出海實踐回應:"我們不僅是技術跟隨者,更要成為規則參與者。"從組織變革到市場擴張,出門問問的探索為中國AI企業提供了生存樣本——在技術浪潮中保持靈活,在激烈競爭中尋找差異化路徑,或許正是穿越周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