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國上海——一場以人工智能能力建設為主題的國際研討班,正通過獨特的“上海樣本”向世界傳遞中國AI發展的生動實踐。這場為期一周的跨國交流活動中,10月23日的行程安排尤為引人注目,其“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獨特設計,成為觀察中國AI生態的絕佳窗口。
清晨的七寶老街率先拉開序幕。這條擁有千年歷史的江南水鄉街巷,青石板路蜿蜒伸展,石橋下流水潺潺,空氣中飄散著現蒸桂花糕的甜香。來自不同國家的官員們漫步其間,在茶樓品一杯碧螺春,在老字號店鋪觀摩傳統手工藝,感受著科技浪潮下依然鮮活的中國文化肌理。這種沉浸式體驗,恰是中國AI發展“人文為基”理念的具象化呈現。
午后場景陡然切換。當參訪團踏入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實驗室里跳動的數據光點與算法模型瞬間將氛圍拉滿。研究人員現場演示的腦機接口實驗、多模態大模型訓練過程,以及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具體運作,讓外賓們直觀觸摸到中國AI技術突破的脈搏。從基礎理論研究到產業應用落地的完整鏈條,在此得到立體化展示。
這種“一日雙城記”的安排絕非偶然。七寶老街的市井煙火與交大實驗室的科技鋒芒,共同勾勒出中國AI發展的深層邏輯:既注重技術創新的高度,也堅守人文溫度的維度。參訪的尼日利亞通信部官員在日記中寫道:“這里讓我看到,AI不是冰冷的代碼,而是可以與傳統文化共生、為人類福祉服務的溫暖力量。”
據活動組織方介紹,此次研討班特別設置“雙線并行”的考察模式,既安排頂尖科研機構的深度參訪,也設計城市文化空間的體驗環節。這種設計源于中國對AI發展的獨特認知——技術突破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全球協作需要文化理解的支撐。當來自32個國家的學員在黃浦江畔展開討論時,不同文明背景下的AI治理共識正在悄然形成。
從蘇州河畔的百年倉庫改造的AI創新中心,到張江科學城的智能駕駛測試場,上海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在講述著AI發展的中國故事。這種故事里,有算法優化的精準,更有對人的關懷;有技術迭代的速度,也有文化傳承的厚度。當國際學員帶著七寶老街的茶香與交大實驗室的代碼記憶離開時,他們帶走的不僅是對中國AI實力的認知,更是一種關于科技向善的東方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