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機器人技術競爭的浪潮中,一家中國科技企業憑借創新突破成為焦點。2025年,美國舉辦的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大會(ICRA)上,一臺中國研發的雙臂機器人以全自主操作完成精密任務,摘得桂冠。這臺設備無需人工干預,僅通過視覺感知即可完成硅膠柱安裝、試管操作等復雜動作,其核心技術源于自主研發的具身智能大模型。
這項突破性技術源自跨維智能的"機器人視覺操作"體系。該企業今年1月推出全球首款搭載Sim2Real智能引擎的人形機器人W1,7月即完成迭代升級至W1 Pro版本。其核心優勢在于通過虛擬仿真環境實現"零成本試錯"——機器人可在數字世界中完成上萬種場景訓練,無需依賴高昂的實體設備調試。這種技術路徑使設備具備類人視覺能力,可適應強光、透明或深色物體等復雜環境,并能根據物體尺寸、空間位置動態調整操作策略。
在商業化進程中,跨維智能已形成獨特優勢。其"仿真-感知-決策"系統在智能制造、商業服務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技術方案覆蓋50余個細分行業,累計獲得數百個訂單。美的、中國中車、海信等世界500強企業均采用其解決方案提升生產效率。例如在工業場景中,裝備該系統的機械臂僅需3D模型文件即可自主學習,無論零件堆放姿態、表面污染程度或光照條件如何變化,均能保持精準操作。
資本市場的認可印證了技術價值。企業近期完成數億元A1&A2輪融資,成都科創投、洪泰基金領投,聯想創投等機構跟投。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營收已達數千萬元,2025年人形機器人業務呈現爆發式增長,咖啡制作、迎賓導覽等商業場景應用超出預期,科研教育領域也建立起標準化軟硬件平臺。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持續的研發投入。創始人賈奎教授2016年從海外歸國后,即組建國內首個三維空間AI應用實驗室。其研發的DexVerse?具身智能引擎,通過構建虛擬訓練場破解了傳統機器人學習的成本困局。在研發人形機器人過程中,團隊僅用兩個月完成從立項到產品發布的全流程,CTO金毅博士帶領團隊突破動作控制與環境適應的雙重挑戰,使W1系列具備持續自我進化的能力。
當前,跨維智能正推動技術向通用型具身智能產品演進。不同于實驗室階段的演示設備,其標準化產品已實現快速量產交付。最新發布的W1 Pro咖啡師機器人,在商業場景中成為引流亮點,而教育領域的軟硬件平臺則為高校科研提供可靠支撐。這種"技術落地-場景拓展-價值創造"的閉環模式,正在重塑機器人產業的商業化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