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體巨頭奈飛(Netflix)正以務實姿態推進生成式AI的應用,但明確劃定技術邊界:AI是提升創作效率的工具,而非替代人類創意的核心。在最新發布的季度財報中,公司管理層向投資者強調,將"全力投入"AI技術優化影視制作流程,同時反復聲明不會讓技術取代藝術家的核心創作權。
聯席CEO泰德·薩蘭多斯(Ted Sarandos)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直言,AI無法讓平庸的創作者自動產出優秀作品。"偉大的敘事需要偉大的藝術家",他強調奈飛的戰略定位是"用技術賦能創意,而非制造創意"。數據顯示,公司當季營收同比增長17%至115億美元,雖略低于內部預期,但AI驅動的效率提升已成為重要增長點。
實際應用層面,奈飛已在多部影視作品中驗證AI的輔助價值。阿根廷科幻劇《The Eternaut》通過生成式AI技術構建了建筑物坍塌的震撼場景;喜劇電影《Happy Gilmore 2》利用AI實現主角的"年輕化"特效;而懸疑劇《Billionaires’ Bunker》制作團隊則借助AI完成服裝與場景設計的概念預演。這些案例顯示,技術正深度滲透至特效制作、后期處理及前期規劃等環節。
盡管奈飛展現出積極態度,但娛樂行業對AI的爭議持續發酵。藝術家群體普遍擔憂,未經授權使用作品訓練AI模型可能威脅就業崗位與知識產權。近期OpenAI發布視頻生成模型Sora 2后,因缺乏深度偽造內容的技術限制,引發好萊塢強烈反彈。演員工會SAG-AFTRA與知名演員布萊恩·科蘭斯頓(Bryan Cranston)公開呼吁加強監管。
面對行業質疑,薩蘭多斯承認AI可能沖擊個體創作者,但對影視產業根基表示樂觀。他指出,奈飛的技術應用始終圍繞"提升效率、探索新表達"展開,而非盲目追求技術噱頭。這種平衡策略既試圖安撫創意群體,也向資本市場傳遞了審慎創新的態度。
業內分析認為,奈飛的實踐或為影視行業提供技術整合范本。通過將AI限定在特效增強、流程優化等輔助領域,避免直接介入敘事核心,這種"工具論"定位可能緩解藝術家對技術替代的焦慮。隨著Sora 2等模型引發更多倫理討論,如何在創新與保護間取得平衡,將成為全行業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