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汽車技術持續突破,智能座艙已從單一功能載體演變為融合感知、交互、服務與互聯的綜合性系統。工信部在《2025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將加速推進智能座艙功能評價、交互安全及生物滯留監測等標準制定,旨在構建覆蓋全場景的標準化體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同期發布的《2025汽車智能座艙智能化水平研究報告》進一步指出,行業正進入安全與體驗并重的新階段,用戶對座艙系統的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

在2025國際汽車智能座艙大會上,多位行業專家圍繞技術路徑與用戶體驗展開深度探討。北京大學教授李揮提出,傳統IP網絡存在主權壟斷、安全基因缺失及架構僵化三大缺陷,難以應對AI時代的攻擊風險。其團隊研發的多標識網絡(MIN)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數字護照+數字簽證+數字海關”管理模式,在多次國際安全對抗賽中驗證了其可靠性,為座艙數據安全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合伙人施志剛通過調研數據揭示用戶真實需求:75%的消費者購車決策不受智能化水平直接影響,但對動態導航優化、疲勞監測等效率與安全功能表現出高度付費意愿。他指出,當前生成式AI在座艙領域的應用多停留于營銷層面,企業需從“創造需求”轉向“滿足剛需”,避免技術堆砌導致的同質化競爭。
XAI Lab蜂火智能實驗室執行合伙人楊振宇則關注研發端的標準缺失問題。他提到,70%的用戶難以區分不同品牌座艙系統的差異,而現有車載大模型存在功能覆蓋廣但深度不足的痛點。為此,實驗室推出覆蓋1000余項測試用例的分級評價體系,為車企提供從研發到落地的全鏈路量化工具,推動行業從“參數競爭”轉向“體驗優化”。
技術架構層面,商湯絕影首席技術官肖楓認為,以AI為核心的操作系統(AIOS)將成為下一代座艙的技術底座。通過深度整合AI模型,AIOS可實現自主感知、動態學習與主動決策,重構傳統操作系統的運行邏輯。商湯發布的端側原生智能體框架子系統已支持模型上下文協議(MCP),助力車廠打造具備自進化能力的超級智能體。

北斗智聯戰略發展中心副總經理黃勝進一步指出,AIOS正從應用級場景調用向整車級深度融合演進。未來,該技術將滲透至智駕域控、底盤等核心模塊,推動汽車從交通工具向“出行智慧生命體”轉變。這一過程中,自然化交互、情感化設計及自成長能力將成為關鍵競爭力。
硬件支撐方面,湖北芯擎科技產品副總裁蔣漢平強調,未來兩年是AI智能座艙SoC的發展窗口期。面對視覺感知、語音交互等多元需求,芯片需突破內存帶寬瓶頸,同時滿足高性能、低功耗及車規級可靠性要求。芯擎科技已完成全鏈路布局,可為行業提供算力底座支持。
在交互技術領域,華為車BU智能車載光部門測試經理林碧珠提出,AR-HUD的增強現實能力正成為沉浸式交互與駕駛安全融合的核心路徑。該技術可實時呈現駕駛輔助意圖,其AR貼合度作為核心測評指標,需依據目標類、車道線類及導航巡航類場景精準界定,確保虛擬信息與現實環境無縫疊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