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玻璃與娃哈哈,兩家中國知名企業近期因接班人問題引發市場廣泛關注。一邊是曹德旺順利交棒長子曹暉,企業平穩過渡;另一邊則是宗馥莉辭任娃哈哈董事長,公司陷入品牌分裂困境。兩種截然不同的傳承路徑,折射出中國家族企業在代際交接中面臨的深層挑戰。
10月16日,福耀玻璃發布公告稱,79歲的創始人曹德旺正式辭去董事長職務,由其55歲的長子曹暉接任。這位"太子"的接班之路頗具典型性:從車間基層起步,歷經海外歷練,甚至曾獨立創業,最終被父親召回集團核心。這種"基層打磨-外部歷練-回歸接班"的模式,與晉江系安踏、特步等企業的傳承路徑不謀而合。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娃哈哈的動蕩。宗馥莉在父親宗慶后去世378天后辭任董事長,隨后"娃小宗""娃小智"等新品牌涌現,導致經銷商陷入迷茫。據媒體報道,全國近20名主要經銷商因擔憂供應鏈穩定性,不敢增加貨款預付款。這種分裂局面,暴露出娃哈哈在接班人安排上的倉促與制度缺失。
曹德旺的傳承智慧體現在三個關鍵維度。首先是股權架構設計,通過三益發展(持股14.97%)與河仁慈善基金會(持股6.5%)控制約21.47%股份,確保家族始終掌握實際控制權。反觀娃哈哈,宗馥莉雖為最大個人股東(持股29.4%),但需面對國資大股東和職工持股會的制約,在關聯企業中的股權優勢也不明顯。
其次是接班人選公示策略。曹德旺提前一年半卸任,明確曹暉的接班地位,消除了外界關于女婿葉舒可能接班的猜測。這種確定性為權力交接提供了穩定預期。而宗慶后生前多次修改遺囑,對接班人選始終態度模糊,為后續的非婚子女產業爭奪埋下隱患。
第三是交接時機的選擇。曹德旺在福耀玻璃業績巔峰期(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333億元,同比增長17.6%;凈利潤70.64億元,同比增長28.9%)完成權力交接,為繼任者提供了充足的戰略緩沖空間。這種"巔峰期交棒"的策略,遠勝于在危機中倉促應對。
市場對兩種傳承模式的反應截然不同。曹德旺宣布交班當日,福耀玻璃股價雖出現7%的短暫下跌,但很快企穩回升,顯示投資者對制度化傳承的認可。而娃哈哈的經銷商體系混亂,則直接反映出市場對非制度化接班的不信任。
東西方企業在傳承機制上的差異在此案中體現明顯。麥肯錫研究顯示,全球家族企業能成功傳至第三代的不足5%,而標普500公司通過職業經理人體系完成交接的平穩率更高。在中國特有的商業環境中,血緣關系、政商網絡等軟性資源難以通過制度文件傳承,這要求家族企業必須建立更復雜的治理結構。
曹德旺的傳承實踐提供了東方語境下的解決方案。其"沉浸式培養"模式——讓曹暉從2015年起擔任副董事長進行十年儲備歷練,結合明確的股權控制,既保留了家族企業的凝聚力,又引入了現代治理元素。這種"制度+血緣"的雙軌制,相比宗慶后依賴個人權威的傳承方式,顯然更具可持續性。
對于投資者而言,這兩起案例揭示了評估家族企業的重要維度:除了關注創始人的商業成就,更需考察二代接班人的歷練程度、股權結構合理性以及制度建設完備性。在資本市場日益成熟的今天,企業治理水平已成為比歷史業績更關鍵的安全邊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