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探索的征程中,一項重大發現為人類認知太陽系打開了新的窗口。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借助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的深入研究,成功識別出珍貴的CI型碳質球粒隕石撞擊殘留物,這一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引發廣泛關注。
CI型碳質球粒隕石素有“太陽系信使”之稱,是探索行星形成與演化歷史的關鍵研究對象。然而,在地球上,受大氣層和地質活動的雙重影響,絕大多數隕石難以完整保存,尤其是CI型碳質球粒隕石,其在地球隕石記錄中的占比不足1%。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月球因缺乏大氣和活躍的地質活動,成為保存隕石撞擊痕跡的“天然檔案館”,為科學家研究太陽系歷史提供了獨特條件。
該研究團隊由徐義剛院士、林莽研究員指導,王錦團副研究員與博士研究生陳志銘等成員組成。他們通過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進行系統的巖相學分析,并結合橄欖石微量元素和氧同位素組成研究,最終在月壤中發現了來自CI型碳質球粒隕石的撞擊殘留物。科研人員指出,這些碎片是CI型碳質球粒隕石母體撞擊月球表面后,經歷熔融并快速冷卻結晶形成的產物。這一發現不僅證實了月球表面存在此類特殊隕石的撞擊痕跡,還為識別地外樣品中的隕石物質建立了系統方法。
CI型隕石的母體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外太陽系,其顯著特征是富含水和有機質等揮發性成分。進一步統計分析顯示,此類隕石在月球表面的比例遠高于地球,這表明碳質隕石對地月系統的撞擊貢獻可能被嚴重低估。研究人員推測,此前在月球樣品中檢測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源自這類隕石的撞擊。
該研究成果于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不僅刷新了人類對內太陽系物質遷移機制的認識,也為未來月球水資源分布和演化研究指明了新方向。隨著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的持續分析,科學家有望揭示更多關于太陽系起源和演化的秘密,為人類探索宇宙提供重要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