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此前發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明確,今年全國新增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將突破2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升至60%左右,能源消費總量中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20%。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已達11.2億千瓦,前八個月同比增長48.5%,光伏產業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在光伏裝機規模快速擴張的背景下,行業關注點正從裝機容量增長轉向系統平衡與消納問題。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青在2025年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期間接受采訪時指出,當前產業面臨的核心挑戰是新能源消納與電網安全的協同發展。隨著光伏發電占比提升,如何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成為亟待突破的關鍵課題。
針對這一挑戰,苗青提出"三新"破局路徑,即通過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的創新實現突破。其中,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與零碳園區被視為兩大核心方向。她分析稱,光伏行業自2005年以來已歷經4-5輪技術周期,當前技術紅利期縮短至3-4年,新型電力系統轉型催生出大量創新應用場景,技術迭代與場景創新形成雙向驅動。
在具體實踐層面,苗青提出兩大關鍵路徑。零碳園區通過虛擬電廠技術整合光伏、風電、儲能、充電樁等發電資源,結合園區內工商業用電負荷,實現能源智能化調配與自平衡。這種模式既能最大限度消納新能源,減輕電網壓力,又能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城市更新領域則依托BIPV技術,將光伏組件轉化為建筑材料,通過高透納米膜彩色化技術實現石材、金屬等外觀效果,在滿足建筑美學需求的同時賦予發電功能。
以英利集團實踐為例,旗下嘉盛光電推出的BIPV產品已實現光伏組件與建筑材料的深度融合。這類產品需滿足50年建筑壽命要求,是傳統光伏組件壽命的兩倍,同時要符合防火、防風等建筑標準。經過多年技術迭代,其解決方案已應用于全球200余座建筑,成功替代大理石、玻璃幕墻等傳統材料,使建筑具備綠色發電能力。
對于行業階段性低谷,苗青提出兩大破局方向:一是推進綜合能源互補,強化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協同發展;二是轉變發展思路,從供給端轉向用電端創新,通過出海戰略、BIPV應用等拓展新場景。她特別強調,企業應突破單純產品供應商的定位,向"能源綜合服務商"轉型,提供包含設計、建設、運營的全鏈條解決方案。
英利集團構建的"光伏市場終端完整產業鏈"模式,正是這種轉型理念的實踐。該模式通過"以點帶面、小切口大平臺"的協同發展,幫助用電端實現區域最優用能方案,降低電力使用成本。苗青表示,未來5-10年光伏行業的競爭將聚焦場景精準定位、賽道拓寬與模式創新,能夠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的企業將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