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燙牛肉米粉的熱度還未消退,面館賽道已然成為餐飲市場的下一個焦點。南北各地涌現出一批新銳品牌,它們在完成區域市場驗證后,正以差異化模式向全國擴張,重新定義著面食消費的場景與價值。
本幫面品牌的全國化進程尤為顯著。以王繁星為代表的上海本幫面館,憑借"名菜入澆頭"的創新模式,在24座城市開出50余家門店。其核心策略在于將經典滬菜轉化為現炒澆頭,通過38元至45元的定價體系,讓消費者感受到"一碗面吃兩道菜"的價值感。這種模式不僅突破了傳統面館的價格天花板,更通過現炒工藝強化了產品的新鮮度認知。
在杭州,椿芽·鮮牛肉拌川以地域特色為突破口,創造了單日18輪翻臺的驚人業績。該品牌將拌川制作流程標準化為雙灶同步操作:一灶汆面保持筋道,一灶現炒澆頭。其60平方米門店搭配20平方米外擺區,日均接待量突破700人次。創始人強調的"四十下顛鍋"工藝與現切牛肉標準,配合蝦爆鱔、豬肝等創新澆頭,將人均消費穩定在50元區間。
北方市場則呈現出混搭創新特征。源自沈陽的禮面品牌,在遼寧開出20家門店后,今年將觸角延伸至青島與內蒙古。其產品矩陣融合了陜西油潑面、川味爆肚面等多元風味,20元至28元的主力價格帶,配合煎餃、炸雞叉等12種小食,成功將客單價提升至30元。青島萬象城店周末午市上座率達90%,服務員巡場添水等細節服務,打破了傳統面館的服務邊界。
與新品牌的穩健擴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期依賴資本驅動的"面館新貴"正遭遇增長瓶頸。2021年獲得超14億元融資的頭部品牌,2023年新增門店數較2021年下降38%。消費者在社交平臺直言:"29元的金湯酸辣牛腱子面,肉量與價格嚴重失衡,團購后10元才覺物有所值。"這種價格與價值的錯位,在消費降級趨勢下愈發凸顯。
深究原因,前期品牌過度依賴裝修升級與選址溢價,產品本質未獲突破。當消費者為環境支付10元溢價后,發現獲得的仍是標準化牛肉面,復購意愿自然下降。某連鎖品牌2023年閉店率同比上升15%,印證了單純環境升級的不可持續性。
新銳品牌的破局之道在于重構價值體系。王繁星通過"上海名菜澆頭化"策略,讓消費者產生"花面錢吃硬菜"的心理暗示;椿芽的現切現炒工藝,精準擊中預制菜時代的消費痛點。禮面更是在菜單設計上突破品類限制,加入小籠包、糖水等品類,將消費場景從工作餐延伸至家庭聚餐。
產品結構創新帶來顯著成效。禮面青島店數據顯示,35%的顧客會選擇"面+小食+甜品"的組合消費,客單價較單點提升42%。王繁星上海門店的晚市時段,家庭客群占比達28%,較傳統面館提升17個百分點。這種從"剛需快餐"到"休閑正餐"的轉型,正在重塑面館的商業邏輯。
服務細節的升級同樣關鍵。禮面推出的"落座奉茶"服務,配合每15分鐘一次的巡場添水,將快餐服務標準提升至正餐水平。椿芽杭州門店設置的明檔廚房,讓消費者直觀看到現炒過程,這種"可視化新鮮"策略使復購率提升23%。
在這場品類革新中,南北品牌展現出不同的進化路徑。南方品牌深耕地域文化,將地方名菜轉化為差異化競爭力;北方品牌則通過品類融合創造新鮮感。但共同點在于:通過產品創新、場景拓展、服務升級構建價值壁壘,而非簡單依賴環境或流量優勢。
當消費者開始用"值不值"替代"貴不貴"作為消費決策標準時,面館賽道的競爭已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那些能將地方特色、現制工藝、場景體驗深度融合的品牌,正在書寫面食消費的新范式。這種轉變不僅影響著粉面品類,更為整個餐飲行業提供了價值升級的參考樣本。











